一般的皮肤病学上将皮肤血管瘤分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三种类型。鲜红斑痣的类型较多,但生长缓慢,病理表现无血管内皮增生,通常不高于皮面,仅有颜色发红的征象,虽然核医学治疗也有一定效果,但不应列入血管瘤的范围。根据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特点,我们可将婴幼儿血管瘤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单纯性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
(二)海绵状血管瘤;
(三)混合性血管瘤(同一部位皮面为草莓状血管瘤,皮下为海绵状血管瘤)。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激光、冷冻、注射硬化剂、热凝固疗法、电灼、深部X线、γ射线或电子线照射、口服类固醇激素、注射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放射性核素敷贴等及多种方法联合治疗等。
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特点,有的副作用较多,甚至给婴幼儿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害,应该根据婴幼儿血管瘤发生的部位、类型等具体情况选用。实践证明,从治愈率、后遗症、治疗费用等方面综合评价,婴幼儿皮肤单纯性血管瘤放射性核素治疗应是首选方法之一。治疗时无任何痛苦,无明显副作用,疗效确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愈后不留疤痕,治愈率高达98%以上。
(一)治疗用放射性核素
用于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治疗的放射性核素一般为32P和90Sr两种,衰变时发射β射线,前者能量1.71MeV,半衰期14.3d,使用时需自制成敷贴器;后者能量0.65MeV,半衰期28.5y,由制造商制成敷贴器长期使用。
(二)治疗机理
32P或90Sr衰变时发射β射线,作用于病变组织,在电离作用下使病变组织发生形态及功能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发生炎性改变、萎缩、以至血管闭合,最后被纤维细胞代替,达到治疗目的。
(三)治疗过程
1.心理教育 患儿都由其家长陪伴来治疗,应告诉患儿家长90Sr敷贴器放射出β射线,能量低,穿透力小,4~6mm完全衰减,对深部组织不产生损害,愈后不留疤痕,只有稍许色素沉着,以后逐渐消退。消除患儿家长紧张及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并讲解注意事项、签定知情同意书、登记身份证号码。
2.确定治疗计划 根据诊断、病变面积、发病部位及年龄等确定治疗方案,根据敷贴器计算吸收剂量,照射时间和分次次数。
3.治疗前准备 治疗前用塑料薄膜紧贴患儿病变部位,描下病变轮廓,再把图案铺在2~3mm厚的软橡胶或塑料板上,从中间剪出略大于病变1~2mm的窗口,放于病损处,暴露其病变部位,将病灶部位周围的正常皮肤加以屏蔽保护,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照射。
4.治疗 将敷贴器贴紧病损,按照计划时间照射。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 大部分患儿于照射后2~3天出现血管颜色加深,局部发生灼热、瘙痒,几天后可减轻,以不出现湿性红斑和皮炎为准,否则应减少剂量。应嘱患者家属保持局部卫生,不可搔抓,以防感染。疗程结束后可出现薄片状脱屑,即干性皮炎,2~4周后可自行消退,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若治疗后出现充血、水肿、灼痛、渗出和水泡形成则提示湿性皮炎,应停止治疗,对症处理,一般使用湿润烧伤膏或百多帮软膏涂抹治疗即可,使其不发生感染或扩大,必要时使用抗菌素治疗。
5.妥善保管敷贴器,注意安全防护,切勿摔碰敷贴器,以免污染自身和环境。使用后用75%酒精涂擦表面消毒,存放于铅箱内。做好交接记录,定期做安全测定。
6.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可用瘤体内注射32P胶体β射线内照射治疗,或皮面90Srβ射线敷贴、皮内注射32P胶体β射线内照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