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一般治疗、局部用药、口服药物、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方式缓解。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淡盐水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饮食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增加饮水量,有助于缓解咽部不适并预防脱水。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考虑物理降温。
2、局部用药口腔疱疹可喷涂开喉剑喷雾剂或西瓜霜喷剂减轻疼痛。咽部溃疡面可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利多卡因凝胶局部使用能暂时缓解进食时的疼痛感。使用前应清洁双手,避免继发感染。家长需注意儿童可能对局部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3、口服药物发热时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利巴韦林颗粒可用于抗病毒治疗。病情较重者可考虑使用干扰素α喷雾剂。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长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服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4、物理治疗咽部疼痛明显者可尝试冷敷颈部缓解症状。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有助于减轻咽部干燥感。紫外线照射治疗可辅助消炎止痛,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物理治疗期间应避免受凉,家长需防止儿童抓挠疱疹部位。
5、中医治疗中医辨证属风热袭表证者可服用银翘散加减。咽喉肿痛明显者可用板蓝根颗粒或双黄连口服液。中药外敷可选吴茱萸研末醋调敷涌泉穴。推拿按摩可选取合谷、曲池等穴位。使用中药需经中医师辨证,家长不可自行给儿童服用偏方。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应保持居室通风,避免交叉感染。恢复期可逐渐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如鸡蛋羹、蔬菜泥等易消化食物。痊愈后需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处理。平时注意勤洗手,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不会长疹子,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峡部疱疹和溃疡。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常见症状有发热、咽痛、拒食等,少数情况下可能伴随手足部位皮疹。
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集中在口腔后部,包括软腭、悬雍垂和扁桃体周围区域。病毒在这些部位引发灰白色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吞咽疼痛。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由于口腔疼痛明显,婴幼儿常表现为流涎、哭闹和进食困难。疾病具有自限性,一般一周左右症状可自行缓解。
极少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能出现手足部位红色斑丘疹,这种情况多与特定病毒亚型感染有关。皮疹通常不痛不痒,2-3天可自行消退。若皮疹范围扩大或伴随其他症状,需警惕手足口病等并发症。临床观察发现,免疫功能低下或过敏体质患儿出现皮疹的概率相对较高。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应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酸性、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防止脱水发生。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嗜睡或肢体抖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需做好玩具、餐具消毒,疾病流行期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