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压力、脑部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病史者患病概率较高,建议家长关注子女情绪变化,早期筛查可通过基因检测辅助诊断,治疗需结合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碳酸锂、拉莫三嗪等。
2、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和5-羟色胺系统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异常,表现为持续兴奋或易怒,需通过血液检查评估生化指标,常用药物包括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药。
3、心理社会压力长期工作压力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诱发发作,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识别触发因素,日常可通过正念训练缓解压力,急性期需联合使用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
4、脑部结构异常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异常与疾病相关,MRI检查可见特定脑区体积变化,治疗需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疗法,严重病例可考虑迷走神经刺激术。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稳定情绪,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家庭成员应学习疾病识别技巧并协助建立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