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可通过靶向治疗、免疫调节药物、化疗、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等方式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通常由基因突变、骨髓微环境异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1、靶向治疗靶向治疗通过特异性抑制骨髓瘤细胞生长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包括硼替佐米注射液、卡非佐米注射液等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阻断肿瘤细胞蛋白质降解过程。这类治疗需配合血常规监测,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或血小板减少。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疗效,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标准调整方案。
2、免疫调节药物免疫调节药物能调节骨髓微环境并增强抗肿瘤免疫。来那度胺胶囊、沙利度胺片等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发挥作用。使用期间需密切监测深静脉血栓风险,必要时配合抗凝治疗。这类药物对del(17p)等高危遗传学异常患者效果有限,需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3、化疗传统化疗方案如VAD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仍用于部分患者。环磷酰胺片、马法兰片等烷化剂通过破坏DNA结构抑制肿瘤增殖,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化疗多作为移植前的诱导治疗或老年患者的姑息治疗,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4、干细胞移植自体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年龄小于70岁且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治疗过程包括干细胞采集、大剂量马法兰化疗预处理及干细胞回输。异基因移植因移植物抗骨髓瘤效应可能实现长期缓解,但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移植后需预防感染并监测微小残留病。
5、支持治疗支持治疗贯穿疾病全程,包括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注射液)防治骨事件,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透析改善肾功能等。疼痛管理需阶梯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弱阿片类药物。所有治疗均需配合定期影像学评估和实验室检查。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需保持适度活动预防骨质疏松,每日摄入优质蛋白1-1.5克/公斤体重。避免高钙饮食,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治疗期间注意口腔清洁,接种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出现持续骨痛、意识改变或发热需立即就医。定期随访监测血清游离轻链和免疫固定电泳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