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鲜可能诱发皮肤瘙痒、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不适。海鲜过敏或变质海鲜是常见诱因,症状轻重与个体敏感性相关。
1、皮肤瘙痒海鲜中的组胺和原肌球蛋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风团或瘙痒。急性荨麻疹患者接触虾蟹后可能出现皮肤灼热感,严重时伴随眼睑水肿。轻微症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出现血管性水肿需立即就医。
2、腹痛腹泻不新鲜海鲜含有的副溶血性弧菌或沙门氏菌会导致胃肠炎,进食后2-6小时出现脐周绞痛和水样便。可能伴随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轻症可口服蒙脱石散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持续血便需粪便培养检查。
3、恶心呕吐贝类蓄积的赤潮毒素或重金属超标会刺激延髓呕吐中枢,表现为进食后频繁干呕并吐出胃内容物。可能伴有口唇麻木等神经症状,需通过活性炭吸附毒素,严重者静脉注射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止吐。
4、呼吸困难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导致喉头水肿,出现喘息和吸气性喉鸣。患者可能出现三凹征等缺氧表现,需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注射液,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缓解气道痉挛。
5、过敏性休克严重过敏时组胺大量释放引发血压骤降,出现意识模糊和脉搏细弱。需保持平卧位并立即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晶体液,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
食用海鲜前应观察新鲜度,避免生食贝类等高风险食材。过敏体质者初次尝试新品种需少量测试,就餐后保留食物样本以便检测。出现皮疹或胃肠反应时可暂时禁食,用温水清洁接触部位。既往有海鲜过敏史者应随身携带抗组胺药物,就医时主动告知过敏史和进食时间。儿童首次食用海鲜建议家长先给予拇指大小分量观察反应,避免多种海鲜混食增加致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