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后性肾衰竭可能由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压迫、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尿路结石尿路结石阻塞输尿管或尿道可能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积水并发展为肾后性肾衰竭。治疗需解除梗阻,可使用坦索罗辛、双氯芬酸钠、枸橼酸氢钾钠等药物辅助排石,严重时需手术取石。
2、前列腺增生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压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难及残余尿量增加,长期可导致肾功能损害。治疗可采用多沙唑嗪、非那雄胺、托特罗定等药物,必要时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3、肿瘤压迫盆腔或腹膜后肿瘤压迫输尿管可造成机械性梗阻,表现为腰痛及无尿。需手术切除肿瘤或放置输尿管支架,配合顺铂、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控制病情。
4、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或糖尿病等导致的神经支配异常,使膀胱排空功能障碍,可能继发肾积水。需间歇导尿配合奥昔布宁、索利那新等药物改善排尿,严重者需膀胱造瘘。
日常需监测尿量变化,避免憋尿及过量饮水,出现排尿困难或腰痛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