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鉴别诊断主要涉及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四种证型,需结合舌脉与伴随症状综合判断。
1、肝阳上亢多因情志失调或肝肾阴虚导致肝阳偏亢,表现为眩晕耳鸣、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可选用天麻钩藤颗粒、镇肝熄风汤加减,配合太冲穴针刺。
2、气血亏虚常见于久病体弱或失血患者,眩晕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宜用归脾汤、八珍汤补益气血,艾灸足三里、气海穴,避免过度劳累。
3、肾精不足与年老体衰或房劳过度相关,症见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耳鸣遗精。左归丸、右归丸可滋肾填精,配合涌泉穴按摩,节制房事。
4、痰湿中阻因脾失健运生痰浊,表现为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苔腻脉滑。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可化痰熄风,建议饮食清淡,避免生冷肥甘。
眩晕发作时应静卧闭目,监测血压变化,长期反复发作需完善前庭功能检查与颅脑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