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性状改变、便血、排便习惯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大肠癌风险。主要预警信号包括持续腹泻或便秘、大便变细、黏液便、里急后重感、不明原因贫血等。若伴随体重下降或腹痛需高度警惕。
1、便血鲜血附着于大便表面或与粪便混合,可能由肿瘤表面破溃引起。需与痔疮出血鉴别,大肠癌便血多伴有大便形态改变。可遵医嘱进行肠镜检查,常用止血药物包括云南白药胶囊、裸花紫珠片、致康胶囊等。
2、排便习惯改变持续超过两周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突然出现的顽固性便秘,可能因肿瘤阻塞肠腔导致。常伴有排便不尽感,夜间症状更明显。诊断需结合粪便隐血试验和影像学检查。
3、大便形态异常铅笔样细条状大便提示肠腔狭窄,黏液便反映肠道黏膜分泌异常。肿瘤生长可能导致粪便通过受阻,排便时出现凹槽或压痕。此类改变超过一个月未缓解时应及时就医。
4、里急后重反复出现的排便急迫感却无实质排便,或排便后仍有便意,常见于直肠癌。可能伴随肛门坠胀疼痛,与肿瘤刺激直肠神经有关。肛门指检可发现七成直肠肿瘤。
5、全身症状不明原因贫血、体重骤降超过原体重百分之十、持续低热等全身消耗症状,可能与肿瘤长期慢性出血或转移有关。晚期可能出现肠梗阻表现如呕吐、腹胀等。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筛查,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保持每周三次有氧运动。出现预警症状时需完善肠镜检查,避免长期摄入红肉及加工肉制品。家族史阳性者应提前至35岁开始筛查,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