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忧郁症通常由光照减少、生物节律紊乱、维生素D缺乏、社交活动减少、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光照疗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调节、饮食调整等方式改善。
1、光照减少冬季日照时间缩短会导致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加,血清素水平下降,从而引发情绪低落。北欧等高纬度地区发病率明显增高。建议每天上午接受30分钟自然光照射,或使用专业光照治疗仪。
2、生物节律紊乱人体生物钟对光信号敏感,冬季昼夜节律失调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障碍。保持固定作息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有助于调节。
3、维生素D缺乏阳光照射不足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平衡。血液检测显示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水平低下。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3滴剂或维生素AD软胶囊。
4、社交活动减少寒冷天气导致户外活动减少,社会隔离加重抑郁倾向。团体心理治疗和定期亲友聚会有助于改善。冬季可多参与室内集体活动,维持社交联系。
5、遗传因素有抑郁症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干预,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
冬季应注意保持室内光线充足,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食物的摄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尽早就诊心理科或精神科,专业评估后可考虑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室内可摆放绿植或使用暖色调灯光改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