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病是盆腔或腹部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肠道损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胃肠症状。放射性肠病通常由放射线直接损伤肠黏膜、肠道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肠道菌群失衡、局部缺血坏死、纤维化瘢痕形成等因素引起,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需通过肠镜或影像学检查确诊。
1、放射线损伤高能放射线会直接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凋亡和屏障功能破坏。患者可能出现水样腹泻、里急后重感,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止泻,或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慢性期需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抗炎。
2、血管内皮病变放射线会引发肠道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栓形成,造成局部缺血。症状表现为间歇性腹痛伴黑便,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需使用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严重缺血时可能需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循环。
3、菌群紊乱放射治疗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诱发机会性感染。常见症状为发热伴黏液脓血便,粪便检测可见条件致病菌增殖。可选用酪酸梭菌活菌散重建菌群,合并感染时需用诺氟沙星胶囊抗感染。
4、纤维化狭窄慢性期放射损伤可导致肠壁胶原沉积和纤维化,引发肠腔狭窄。患者出现腹胀、呕吐等梗阻症状,造影显示肠管僵硬。轻度狭窄可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通便,严重梗阻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5、营养吸收障碍长期肠黏膜萎缩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和贫血。实验室检查可见低蛋白血症和维生素缺乏。需补充复合维生素片,必要时通过肠内营养粉剂进行营养支持。
放射性肠病患者应选择低渣、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肠道负担。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期可进行适度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肠镜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便血或肠梗阻症状需及时就医。注意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和饮食种类,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