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毛癖是一种以反复拔除自身毛发为特征的精神行为障碍,专业名称为拔毛障碍,属于强迫谱系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无法控制地拔除头发、眉毛、睫毛等体毛,常伴随焦虑或紧张情绪,拔毛后可能出现短暂愉悦感,严重者可导致局部毛发缺失或皮肤损伤。
1.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通常需要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干预,如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舍曲林片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2. 心理应激长期压力、创伤事件或情绪压抑可能诱发拔毛行为,儿童患者常见于家庭冲突或学业压力。建议家长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建立情绪调节机制,必要时配合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
3. 神经生物学异常患者大脑前额叶皮层与基底节区功能连接异常,导致冲动控制障碍。可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辅助诊断,治疗上采用盐酸阿立哌唑口崩片等调节多巴胺受体的药物。
4. 习惯性行为部分患者将拔毛作为无聊时的无意识动作,逐渐形成条件反射。行为干预包括佩戴手套、使用苦味指甲油等阻断措施,配合正念训练减少自动化行为。
5. 皮肤疾病继发少数情况下,毛囊炎或头皮瘙痒可能导致反复拔毛,需排查原发病。若合并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同时治疗原发皮肤问题。
断毛癖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摄入加重焦虑。建议记录拔毛频率的日记,培养编织、捏减压球等替代行为。家属应避免批评指责,创造宽松环境,定期随访心理科评估治疗效果。重度毛发缺失者可咨询皮肤科进行毛囊修复或假发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