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若出现马尾综合征、进行性肌力下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神经压迫症状,通常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腰椎融合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等。
1、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适用于单侧神经根受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该术式通过直径约7毫米的工作通道,在内窥镜直视下摘除突出髓核组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术后需佩戴腰围1-2个月,避免早期负重活动。该手术对椎管内结构干扰小,可保留脊柱运动功能,但存在术中出血、神经根损伤等风险。
2、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针对中央型或巨大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通过切除部分椎板扩大椎管容积,直接解除神经压迫。术后需卧床3-5天,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该术式视野清晰,能彻底减压,但可能影响脊柱稳定性,部分患者需联合内固定术。
3、腰椎融合术适用于合并腰椎不稳、滑脱的复发性椎间盘突出患者。通过植入椎间融合器配合钉棒系统固定病变节段,消除异常活动。术后需佩戴支具3-6个月,禁止剧烈扭转动作。该手术能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但邻近节段退变风险增加,需严格控制适应证。
4、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适合年轻患者单节段椎间盘退变伴活动性腰痛。用人工假体替代病变椎间盘,保留节段活动度。术后6周内限制弯腰动作,逐步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该术式可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但存在假体移位、磨损等并发症,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5、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针对包容性椎间盘突出且纤维环完整的患者。通过穿刺建立工作套管,使用射频电极行髓核消融。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2周内避免久坐久站。该技术住院时间短,但对术者操作要求高,复发率相对较高。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应坚持3-6个月的康复训练,包括直腿抬高、五点支撑等动作增强核心肌力。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睡眠选用硬板床,避免提重物及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日常可进行游泳、慢跑等低冲击运动,坐立时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腰靠。若出现下肢放射痛加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复诊,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