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可能引发胆囊穿孔、败血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治疗。急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结石阻塞胆管、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右上腹剧痛、发热、恶心呕吐等。
1、胆囊穿孔胆囊壁因炎症持续肿胀可能导致局部坏死穿孔,胆汁漏入腹腔会引发胆汁性腹膜炎。患者可能出现全腹压痛、反跳痛、板状腹等腹膜刺激征,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需紧急行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引流,术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
2、败血症细菌通过炎症胆囊壁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血培养可检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病原体。治疗需静脉输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和器官功能支持。
3、胰腺炎胆总管结石嵌顿可阻碍胰液排出,诱发急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上腹持续绞痛并向腰背部放射,血清淀粉酶显著升高。需禁食胃肠减压,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乌司他丁注射液控制炎症反应。
4、肝脓肿细菌经胆道逆行感染肝脏可形成脓腔,表现为弛张热、肝区叩击痛,CT检查可见低密度病灶。需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并长期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抗感染,必要时行肝部分切除术。
5、胆道梗阻炎症水肿或结石嵌顿可导致胆总管完全阻塞,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陶土样便。MRCP检查能明确梗阻部位,需行ERCP取石或胆管支架置入术解除梗阻,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利胆治疗。
急性胆囊炎患者应严格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摄入。恢复期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清蒸鱼、豆腐等,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囊情况,若反复发作建议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现持续发热、黄疸加深等症状需立即返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