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可通过充分加热、避免高温烤制、去除内脏、控制食用频率、选择新鲜食材等方式降低致癌物风险。海鲜中可能存在的致癌物主要与烹饪方式不当、储存时间过长、污染物积累等因素有关。
1、充分加热高温烹饪能有效分解部分致癌物如亚硝胺和多环芳烃。建议将海鲜彻底煮熟至内部温度达到75摄氏度以上,避免生食或半生食用。贝类、甲壳类海鲜需煮沸5分钟以上,鱼类应煎炸或蒸煮至肉质完全变白。生鱼片等未经加热处理的食用方式可能增加寄生虫和细菌感染风险。
2、避免高温烤制明火烧烤或炭烤易产生苯并芘等强致癌物。若需烤制,可改用电烤盘并垫锡纸阻隔烟雾,控制温度在200摄氏度以下。烤制前用柠檬汁或香料腌制,能减少有害物质形成。焦糊部分必须去除,烤制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
3、去除内脏鱼类的肝脏、肠道等内脏器官易富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处理时应彻底清除内脏及腹腔黑膜,虾类需去除头部和肠线。大型海鱼如金枪鱼、鲨鱼的头部和内脏含汞量较高,建议只食用肌肉部分。贝类需吐沙后洗净外壳再烹饪。
4、控制食用频率建议每周食用海鲜不超过3次,每次摄入量控制在100-150克。大型肉食性鱼类如旗鱼、马林鱼每月不超过1次。孕妇、儿童应避免食用高汞海鲜。交替食用不同种类海鲜可分散风险,避免单一污染物累积。
5、选择新鲜食材购买时选择眼球清澈、鳃鲜红、肌肉有弹性的海鲜,避免有异味或黏液分泌的变质产品。冷冻海鲜应保存在-18摄氏度以下,解冻后立即烹饪。近海养殖产品可能比远洋捕捞的污染物含量更高,可选择有认证的生态养殖产品。
日常处理海鲜时建议搭配西兰花、胡萝卜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蔬菜,帮助中和可能摄入的有害物质。烹饪后及时清洁厨具避免交叉污染,剩余海鲜需冷藏并在24小时内食用完毕。长期大量食用处理不当的海鲜可能增加消化道肿瘤风险,建议定期进行胃肠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