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治疗需注意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合理用药、观察症状变化及预防脱水。腹泻可能与感染、食物不耐受、药物副作用、肠道菌群失调或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腹痛等症状。
1、调整饮食腹泻期间应避免高脂、高糖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蒸苹果等。减少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待症状缓解后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乳制品可能加重乳糖不耐受者的腹泻,需谨慎食用。
2、补充水分腹泻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预防脱水。可自制糖盐水或选择含钾、钠的电解质饮料。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品,以免加重脱水。儿童及老年人更需密切监测尿量和口渴程度。
3、合理用药细菌性腹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或诺氟沙星胶囊等药物。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调节肠道菌群。避免盲目使用止泻药,尤其伴随发热或血便时需明确病因。用药期间需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4、观察症状记录腹泻频率、粪便性状及伴随症状,如持续超过2天未缓解需就医。警惕发热、严重腹痛、血便或意识模糊等危重表现,可能提示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病等。婴幼儿出现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体征应立即就诊。
5、预防脱水轻度脱水可通过增加饮水量纠正,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恢复期继续补充电解质,逐步增加饮食中淀粉类食物比例。注意手卫生和食物清洁,避免生冷食物。慢性腹泻患者需排查乳糜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基础疾病。
腹泻期间建议保持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症状。恢复期适当补充含锌食物促进肠黏膜修复,如瘦肉、牡蛎等。长期反复腹泻或伴随体重下降需完善肠镜等检查。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分开,避免进食变质食物。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场所,高危地区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感染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