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防肾损害需通过定期监测、控制高钙血症、避免肾毒性药物、保持充足补液及治疗原发病等措施实现。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肾损害通常与轻链蛋白沉积、高钙血症、脱水或药物毒性等因素相关。
1、定期监测患者需每3-6个月检查血肌酐、尿蛋白及尿轻链定量,早期发现肾功能异常。若出现尿泡沫增多或下肢水肿,可能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时应结合血清游离轻链检测,评估肿瘤负荷对肾脏的影响。
2、控制高钙血症血钙超过3.5mmol/L时需紧急降钙治疗,可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联合利尿剂。长期管理需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注射液,同时限制高钙饮食。高钙血症可能导致肾小管钙盐沉积,引发不可逆的肾小管间质损伤。
3、避免肾毒性药物禁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造影剂使用前需充分水化。化疗方案中需调整硼替佐米等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剂量。合并感染时优先选择经肾脏代谢较少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
4、保持充足补液每日饮水2000-3000ml维持尿量1500ml以上,尤其化疗期间需加强水化。脱水会加剧轻链蛋白在肾小管的沉积,诱发管型肾病。夏季或发热时需额外补充电解质溶液,避免血液浓缩。
5、治疗原发病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控制浆细胞增殖,减少异常轻链产生。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原发病缓解后,约60%患者肾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患者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8-1g/kg体重,优先选择鱼类、蛋清等易吸收蛋白。适度进行步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横纹肌溶解。注意观察尿色及尿量变化,出现茶色尿或无尿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每季度复查肾脏B超评估结构变化,合并高血压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