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发黑色可能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卟啉病、药物代谢异常、肝胆疾病等因素有关。黑色尿液通常提示存在严重病理改变,需立即就医排查病因。
1、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导致血红蛋白通过肾脏滤出时,尿液可呈现酱油色或黑色。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输血反应、蚕豆病等溶血性疾病,患者可能伴有贫血、黄疸等症状。需通过尿常规、血常规、溶血相关检查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输血或免疫抑制治疗。
2、肌红蛋白尿横纹肌溶解症时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入血,经肾脏排泄会使尿液呈暗褐色。多见于挤压伤、剧烈运动、中暑或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常伴随肌肉剧痛和肌酸激酶升高。需大量补液碱化尿液,严重时需血液净化治疗。
3、卟啉病遗传性卟啉代谢障碍时,尿液中卟啉原接触空气氧化后变为黑色,见于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发作期伴有腹痛、神经精神症状,尿液日晒后颜色加深具有诊断意义。治疗需静脉输注血红素制剂,严格避免诱发因素。
4、药物代谢异常服用左旋多巴、甲硝唑、氯喹等药物后,代谢产物可使尿液变黑。长期使用含酚类泻药也可能导致黑色尿,通常停药后颜色恢复正常。用药期间出现黑色尿需及时复查肝肾功能。
5、肝胆疾病胆红素代谢异常时尿胆原氧化为尿胆素,使尿液呈深褐色至黑色,见于肝硬化、胆管梗阻等疾病。患者多伴有皮肤巩膜黄染、陶土样大便,需通过肝功能、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行胆道引流或肝移植。
发现黑色尿液应立即留取样本送检,避免剧烈运动并暂停可疑药物。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及伴随症状。合并发热、腰痛、意识障碍等表现时须急诊处理,确诊前不宜自行服用止血或利尿药物。长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尿液指标,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复查原发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