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通过规范治疗多数可控制症状或临床治愈,治疗效果与分型、病程及并发症有关,主要干预方式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生物靶向治疗及支持治疗。
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可快速抑制炎症反应,适用于急性期控制血管壁损伤。需监测血压血糖变化,长期使用可能诱发骨质疏松。
2、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用于中重度病例,可减少激素用量。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警惕感染风险。
3、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等靶向药物针对特定免疫通路,适用于难治性血管炎。可能引起输液反应,用药前需筛查结核等潜伏感染。
4、对症支持合并肾功能不全需透析治疗,肺动脉高压需使用血管扩张剂。感染期应暂停免疫抑制治疗,必要时联合抗生素控制感染。
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吸烟和过度劳累,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脏器功能,出现新发皮疹或持续发热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