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一般不会导致白肺,但免疫功能低下或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可能出现肺部影像学改变。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乏力等症状。白肺通常指重症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的肺部广泛病变。
支原体肺炎患者肺部影像学多表现为斑片状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与典型白肺的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不同。多数患者通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炎症可逐渐吸收,不会进展为严重肺损伤。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病程通常较轻,胸部CT检查多显示单侧肺叶浸润。
免疫功能缺陷、慢性基础疾病或延误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肺部病变范围扩大。极少数重症病例可能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并发症,影像学上可见局部实变影,但双肺弥漫性白变仍属罕见。这类患者需住院接受氧疗及静脉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需呼吸支持。
支原体肺炎患者应保证充足休息,多饮水稀释痰液,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鸡蛋羹、蔬菜粥等。出现呼吸急促、持续高热或口唇发绀时须立即就医,老年患者及婴幼儿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日常注意佩戴口罩预防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房间隔缺损可能引发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等后遗症。
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心脏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存在异常开口。肺动脉高压是由于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循环血量增加,长期可能引起肺血管阻力升高。心力衰竭则因心脏负荷加重,逐渐出现心肌收缩力下降。这两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缺损较大或未及时治疗的患者中,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水肿等症状。
缺损较小或早期接受手术修补的患者,后遗症发生概率较低。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或残余分流,但多数可通过药物或二次干预控制。术后定期随访对监测后遗症至关重要。
建议房间隔缺损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低盐饮食以减轻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