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症状主要有上腹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黑便呕血等。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或胃蛋白酶自身消化形成的局部缺损,通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
1、上腹疼痛上腹部钝痛或灼痛是胃溃疡的典型表现,疼痛多发生在餐后1-2小时,持续数分钟后可逐渐缓解。疼痛部位多位于剑突下或左上腹,可能放射至背部。胃溃疡疼痛具有周期性发作特点,春秋季节易加重,服用抑酸剂或进食后可暂时缓解。
2、反酸嗳气胃酸分泌异常增多会导致反酸症状,表现为口腔出现酸苦味液体反流。嗳气则是胃内气体通过食管排出,常伴随腹胀不适。这两种症状在平卧或弯腰时可能加重,夜间反流可能引发呛咳。
3、恶心呕吐溃疡刺激胃部神经可引发恶心感,严重时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若溃疡出血可能呈咖啡渣样。长期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呕吐后上腹疼痛可能暂时减轻。
4、食欲减退胃溃疡患者常因餐后疼痛而畏惧进食,导致食欲明显下降。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引发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早饱感,即进食少量食物就产生饱腹不适。
5、黑便呕血溃疡侵蚀血管会导致出血,血液经胃酸作用后排出黑色柏油样便。大量出血时可能呕出鲜红色或咖啡色血液,伴随头晕、心悸等失血症状。这是胃溃疡的严重并发症,需立即就医处理。
胃溃疡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热食物,戒烟限酒。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条等,少量多餐减轻胃部负担。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呕血、剧烈腹痛等情况,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停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
胃溃疡穿孔的症状主要有上腹部突发剧痛、板状腹、恶心呕吐、发热、休克等。胃溃疡穿孔通常由长期胃溃疡未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呕血、黑便等症状。
1、上腹部突发剧痛胃溃疡穿孔最典型的症状是上腹部突然出现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疼痛常迅速扩散至全腹。这种疼痛与普通胃痛不同,患者往往无法通过改变体位缓解。疼痛可能向肩背部放射,尤其在穿孔位于胃后壁时更为明显。穿孔初期疼痛最为剧烈,随着腹腔炎症扩散,疼痛范围会扩大但强度可能略有减轻。
2、板状腹由于胃内容物进入腹腔刺激腹膜,患者会出现腹肌强直如木板状的典型体征。触诊时腹部压痛明显且伴有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这种腹膜刺激征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患者常采取屈曲体位以减轻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因膈肌受刺激出现呼吸浅快现象。
3、恶心呕吐约半数患者会出现反射性恶心呕吐,呕吐物可能含有血液或咖啡渣样物质。随着病情进展,呕吐可能转为胆汁样液体。持续呕吐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能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呕吐后腹痛通常不会明显缓解,这与普通胃炎有所不同。
4、发热穿孔后6-12小时可能出现发热,体温通常在38-39℃之间。发热源于胃酸和消化液引起的化学性腹膜炎,后期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患者常伴有寒战、脉搏增快等全身炎症反应。老年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但全身症状更为严重。
5、休克严重穿孔可能导致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症状。这通常发生在穿孔面积较大、腹腔污染严重的患者中。休克前期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后期则转为意识模糊。这种情况属于急危重症,需要立即抢救。
胃溃疡穿孔属于外科急症,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禁食禁水并就医。确诊后通常需要急诊手术修补穿孔,术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恢复期应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过热过硬食物,少食多餐,戒烟戒酒。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溃疡愈合情况,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根除治疗。日常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