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抗病毒药物、局部镇痛、补液支持、物理降温等方式治疗。疱疹性咽峡炎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季节因素、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引起。
1、保持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有助于减少口腔细菌感染风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可减轻咽部疼痛。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温水轻柔擦拭口腔黏膜。
2、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分散片等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利巴韦林气雾剂可直接作用于咽部疱疹病灶。使用抗病毒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3、局部镇痛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抹可暂时缓解咽痛症状。西瓜霜喷剂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能减轻黏膜水肿。儿童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控制疼痛,但须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
4、补液支持发热期间应保证足够液体摄入,可饮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婴儿需增加哺乳频次,幼儿可适量饮用苹果汁等低酸度饮品。出现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
5、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温水擦浴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退热贴敷贴前额方便安全,适合儿童使用。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
患病期间应隔离休息至疱疹完全结痂,通常需要7-10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并消毒接触物品。饮食宜选择米汤、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过热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嗜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警惕并发症发生。托幼机构患儿需症状消失后48小时再返园。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不会长疹子,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峡部疱疹和溃疡。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常见症状有发热、咽痛、拒食等,少数情况下可能伴随手足部位皮疹。
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集中在口腔后部,包括软腭、悬雍垂和扁桃体周围区域。病毒在这些部位引发灰白色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吞咽疼痛。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由于口腔疼痛明显,婴幼儿常表现为流涎、哭闹和进食困难。疾病具有自限性,一般一周左右症状可自行缓解。
极少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能出现手足部位红色斑丘疹,这种情况多与特定病毒亚型感染有关。皮疹通常不痛不痒,2-3天可自行消退。若皮疹范围扩大或伴随其他症状,需警惕手足口病等并发症。临床观察发现,免疫功能低下或过敏体质患儿出现皮疹的概率相对较高。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应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酸性、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防止脱水发生。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嗜睡或肢体抖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需做好玩具、餐具消毒,疾病流行期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