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需注意避免感染、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调整生活习惯及观察异常症状。术后护理直接影响恢复效果,需严格遵循医嘱。
1、避免感染术后一周内禁止脏水进入眼内,洗脸时避开术眼,淋浴时可用防水护目镜。避免用手揉眼,外出佩戴防尘眼镜。若出现眼红、眼痛或分泌物增多,可能提示感染,需立即就医。术后1个月内禁止游泳、泡温泉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2、规范用药需严格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抗炎药物如普拉洛芬滴眼液,以及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滴药前洗净双手,瓶口勿接触眼部,不同药物间隔5分钟使用。禁止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通常需持续用药4-6周。
3、定期复查术后第1天、第3天、第1周、第1个月需复查视力、眼压及角膜情况。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人工晶体位置,裂隙灯检查切口愈合状态。若视力突然下降或视物变形,可能提示视网膜病变,需紧急处理。
4、生活习惯调整术后1周内避免弯腰提重物、剧烈咳嗽等增加眼压的行为。阅读或使用电子产品每20分钟休息1次,环境光线需柔和。饮食宜清淡,多补充维生素A和叶黄素,如胡萝卜、菠菜等深色蔬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5、异常症状观察术后轻微异物感属正常现象,但若出现持续眼痛、闪光感、视野缺损或飞蚊症加重,可能提示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夜间驾驶需谨慎,人工晶体可能产生眩光,建议3个月后再评估夜间视力稳定性。
白内障术后3个月内避免眼部化妆,防止化学物质刺激。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强光刺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用眼。术后视力稳定通常需3-6个月,期间避免进行需要精细视力的工作。若需进行其他眼科检查如眼底造影,应提前告知医生手术史。人工晶体植入后可能出现后囊混浊,可通过激光治疗改善,不必过度担忧。
白内障的症状主要有视力模糊、视物重影、夜间视力下降、对光敏感、色觉异常等。白内障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透明度下降的退行性病变,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视物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眩光、单眼复视等症状。
1、视力模糊晶状体混浊会导致光线散射,患者常主诉视物如隔毛玻璃,早期可能仅在强光下出现视力下降。典型表现为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近视患者可能出现屈光度数暂时性改善的核性白内障特征表现。可通过裂隙灯检查发现晶状体皮质楔形混浊或核部棕黄色改变。
2、视物重影晶状体不均匀混浊可引起单眼复视,与双眼视轴异常导致的复视不同,遮盖健眼后症状仍存在。常见于皮质性白内障患者,由于晶状体纤维板层分离形成水隙,光线通过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产生分光效应。需与角膜不规则散光、黄斑病变等疾病进行鉴别。
3、夜间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时周边部晶状体混浊更易干扰光线进入,患者夜间驾驶时常感视野昏暗。后囊下型白内障早期即可出现明显昼盲现象,在强光下因瞳孔缩小反而视力改善。可通过对比敏感度检测发现中高空间频率视力显著下降。
4、对光敏感混浊晶状体使光线发生散射,患者遇强光时出现眩光、光晕等不适感。后囊下混浊者症状尤为明显,因混浊部位靠近眼球节点,少量散射光即可显著影响成像质量。可通过眩光测试仪定量评估对比敏感度下降程度。
5、色觉异常晶状体核硬化会吸收短波长光线,导致蓝色调辨识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将深蓝色误认为黑色。核性白内障进展期可见晶状体呈棕褐色改变,类似佩戴琥珀色滤光片效果。法恩斯沃思色觉测试可发现蓝色-黄色轴辨色力异常。
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5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做裂隙灯检查。户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可能延缓白内障进展,控制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也有助于预防。若视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可考虑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需避免揉眼、防止感染,按医嘱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抗炎药物。饮食中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可能对晶状体保护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