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胃炎的症状主要有上腹疼痛、腹胀、反酸、嗳气、食欲减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可能引发胃黏膜炎症甚至溃疡,需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确诊。
1、上腹疼痛上腹部隐痛或灼痛是典型表现,疼痛多在空腹时加重,进食后可暂时缓解。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直接刺激神经末梢。伴随症状可能包括恶心或胃部压迫感,疼痛程度与炎症范围相关。
2、腹胀胃排空功能受损导致餐后饱胀感明显,患者常描述为胃部发紧或食物滞留感。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干扰胃蠕动节律,同时引发产气菌群失衡。症状在摄入油腻食物后尤为显著,平卧时可能加重。
3、反酸胃酸分泌紊乱造成胸骨后烧灼感,口腔可能出现酸苦味。幽门螺杆菌既可刺激胃酸过量分泌,也可能导致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夜间反流常见,部分患者会因反流惊醒,长期可能损伤食管黏膜。
4、嗳气频繁打嗝源于胃内气体增多,与细菌代谢产生气体及吞咽空气代偿有关。嗳气后腹胀可短暂减轻,但易反复发作。严重时可能伴随呃逆,影响正常进食和社交活动。
5、食欲减退炎症持续存在会导致早饱现象,患者常因进食不适主动减少食量。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可能出现营养吸收障碍。长期未治疗可能引发体重下降和贫血等并发症。
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需规范使用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治疗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分餐制可降低家庭传播风险。日常注意餐具消毒,适量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胃肠菌群平衡。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复查胃镜,排除胃溃疡或黏膜萎缩等病变。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分餐制、避免生食、餐具消毒、口腔卫生管理、高危人群筛查等方式实现。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密切相关。
1、分餐制集体用餐时建议使用公筷公勺,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者时更需严格分餐。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唾液污染餐具传播,分餐能有效阻断共用餐具导致的交叉感染。外出就餐可选择提供分餐服务的餐厅,减少接触被污染餐具的概率。
2、避免生食不饮用生水,不生食鱼虾、未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幽门螺杆菌可在水中存活,生冷食物可能携带病原体。食物应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60度,贝类等易携带病菌的食材需彻底煮熟后食用。
3、餐具消毒定期用沸水煮沸餐具10分钟以上,或使用消毒柜高温消毒。婴幼儿奶瓶、牙具等个人用品需单独清洗消毒。集体单位食堂应配备专业消毒设备,砧板、刀具等厨房用具需生熟分开使用并定期消毒。
4、口腔卫生每日刷牙两次并使用漱口水,减少口腔细菌定植。幽门螺杆菌可在牙菌斑中存活,口腔卫生差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建议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及时治疗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5、高危筛查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建议定期检测。碳13/14呼气试验是常用无创筛查手段,阳性者需规范治疗。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儿童看护者等职业暴露人群应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手部清洁,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流水洗手。家庭成员确诊感染后,其他成员应进行检测并同步治疗。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感染机会。出现反复上腹痛、嗳气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避免长期感染导致胃黏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