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
1、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是成人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体,约占所有病例的10%-20%。该病毒通过三叉神经或嗅神经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常导致颞叶和额叶的局灶性损害。患者可能出现人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癫痫发作等典型症状。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脑脊液PCR检测,治疗需早期使用阿昔洛韦注射液。
2、肠道病毒肠道病毒是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致病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这类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季和初秋为高发季节。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可能出现皮疹。多数病例为自限性,重症需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引起免疫抑制患者的脑炎,常见于HIV感染者或器官移植后患者。该病毒潜伏于神经节,再激活后可沿神经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小脑性共济失调、脑神经麻痹等。治疗首选更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
4、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主要累及丘脑、基底节和脑干,临床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强直性痉挛等。重症患者病死率高,幸存者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
5、西尼罗河病毒西尼罗河病毒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病原体,通过蚊虫传播。多数感染者无症状,约1%可发展为脑炎或脑膜炎。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出现重症,表现为肌无力、帕金森样症状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
病毒性脑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证充足营养摄入。急性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恢复期可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帮助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防蚊灭蚊、注意个人卫生等。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常见的角膜病主要有细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角膜溃疡、圆锥角膜等。角膜病可能由感染、外伤、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
1、细菌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角膜外伤或隐形眼镜佩戴不当。患者可能出现眼睑痉挛、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抗菌药物,严重时需角膜移植手术。
2、病毒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多由单纯疱疹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表现为树枝状角膜溃疡、角膜知觉减退。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等抗病毒药物,反复发作可能需长期预防性用药。
3、真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常见于植物性角膜外伤后,致病菌包括镰刀菌、曲霉菌等。典型症状为羽毛状浸润灶和卫星灶,确诊需角膜刮片检查。治疗可选用那他霉素滴眼液、伏立康唑滴眼液等抗真菌药物,疗程较长。
4、角膜溃疡角膜溃疡是角膜上皮缺损伴基质溶解的病变,可能由感染、干燥综合征或维生素A缺乏引起。表现为剧烈眼痛、角膜混浊,严重者可穿孔。除抗感染治疗外,可能需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或羊膜移植。
5、圆锥角膜圆锥角膜是以角膜中央变薄前突为特征的退行性病变,可能与遗传或揉眼习惯有关。早期表现为近视散光加重,晚期可出现急性角膜水肿。轻症可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进展期需行角膜交联术或角膜移植。
预防角膜病需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揉眼或异物入眼,规范佩戴隐形眼镜。出现眼红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眼药水。户外活动建议佩戴防紫外线眼镜,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眼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角膜病变,特别是长期使用激素类眼药水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