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猩红热需要注意隔离防护、症状监测、规范用药、并发症预防和饮食护理。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需警惕肾炎或风湿热等继发损害。
1、隔离防护患儿需单独隔离至少7天,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患者使用的餐具、玩具需每日煮沸消毒,分泌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家庭成员接触患儿后应规范洗手,免疫力低下者需佩戴口罩防护。隔离期结束后须持医院复课证明方可返校。
2、症状监测每日记录体温变化,观察皮疹消退情况。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等特征症状通常持续3-5天。若出现耳痛、关节肿痛、茶色尿等表现,提示可能并发中耳炎、关节炎或肾炎,需立即就医。发热超过39℃或持续72小时不退需警惕脓毒症。
3、规范用药青霉素类抗生素是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类。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须完成10天全程疗程。退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禁止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并发症预防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病程第2-3周应进行尿常规检查筛查肾炎,出现眼睑浮肿或血压升高时需肾内科就诊。痊愈后1个月内如出现关节痛、心悸等症状,需风湿免疫科评估风湿热风险。
5、饮食护理发热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蛋白食物。皮疹消退后可逐步添加瘦肉泥、蒸蛋等优质蛋白。多饮水促进毒素排泄,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000ml。避免辛辣刺激及海鲜类发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苹果泥。
恢复期保持居室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30分钟。患儿衣物应选择纯棉材质并单独清洗,避免皮肤摩擦加重皮疹瘙痒。痊愈后2周内暂缓疫苗接种,6个月内定期随访尿常规和心电图。家长接触患儿后需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患病期间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家庭成员出现咽痛、发热等症状需及时筛查链球菌感染。
猩红热一般高烧3-5天,实际时间受到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个体免疫力、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病情严重程度猩红热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轻症患者发热持续时间较短,体温多在38-39℃波动。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体温可超过40℃,伴随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早期规范使用抗生素可缩短发热周期。
2、治疗及时性确诊后24小时内开始青霉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通常48小时内体温开始下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细菌毒素持续释放,延长发热时间。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
3、个体免疫力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可能超过1周。营养状况良好的青少年患者发热消退较快。合并慢性扁桃体炎或湿疹等基础疾病者,病情容易反复。
4、并发症发生情况出现化脓性中耳炎、颈部淋巴结炎等局部并发症时,发热可能再度升高。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迟发并发症多在退热后2-3周发生,但不会直接延长发热期。
5、护理措施发热期间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饮食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保持口腔清洁可减轻咽痛症状,促进食欲恢复。
猩红热患者需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至少1周,密切观察有无关节肿痛、血尿等迟发症状。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注意室内通风消毒,患者衣物餐具需煮沸处理。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危重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