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中暑可通过补充水分、避免高温环境、穿着透气衣物、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及时识别中暑症状等方式实现。中暑通常由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水分摄入不足、散热障碍、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
1、补充水分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排汗散热,水分流失加快,需定时饮用白开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饮用含糖量高的饮品或酒精。建议每小时补充200-300毫升水分,运动时适当增加。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及时补水。儿童及老年人对缺水敏感,家长需督促其规律饮水。
2、避免高温环境日最高气温超过32摄氏度时尽量减少外出,尤其避开10:00-16:00紫外线最强时段。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保持通风,地面洒水辅助降温。密闭车厢内温度可在20分钟内升至50摄氏度,切勿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慢性病患者及肥胖人群更需注意环境温度调节。
3、穿着透气衣物选择浅色宽松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阻挡阳光直射,使用防晒霜保护暴露皮肤。户外作业人员建议穿戴冰丝降温背心或使用湿毛巾敷颈部。避免穿着化纤类紧身衣物导致汗液滞留。
4、合理安排活动高温期间降低运动强度,采用间歇训练方式并延长休息时间。户外工作者应实行轮班制,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军训或体育训练需配备医疗点,预备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孕妇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5、识别中暑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口渴、多汗等,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补充盐水。轻度中暑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症状时需用湿毛巾冷敷大血管处。若发生意识模糊、抽搐等热射病表现,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实施物理降温。家长需特别关注儿童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等非典型症状。
预防中暑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夏季饮食宜清淡,多食西瓜、黄瓜等含水丰富的蔬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摄氏度。有慢性病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随身携带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物。出现持续头痛、呕吐等症状即使轻微也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重症中暑。
夏季预防中暑可通过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穿着透气衣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合理饮食及及时降温等方式实现。中暑主要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等并发症。
1、水分摄入每日饮水应达到2000-3000毫升,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少量多次饮用。高温作业或运动时,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水分。注意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增加饮水量。老年人及儿童对缺水敏感,家长应定时提醒饮水。
2、衣物选择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太阳镜可减少头部受热,户外活动时可使用湿毛巾敷颈部。避免穿着化纤类紧身衣物,这类材质会阻碍汗液蒸发。婴幼儿衣物需选择A类纯棉材质,家长需注意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3、避开高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选择阴凉处行走,使用遮阳伞等防护。密闭车厢内温度可在30分钟内升至50度,切勿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应实行轮班制,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
4、饮食调节多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适量吃些苦瓜、绿豆等清热食材。避免高油高盐饮食,减少代谢产热。可饮用淡盐水、菊花茶等防暑饮品,但糖尿病患者须控制含糖饮料。高温环境下蛋白质需求增加,可适当补充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
5、快速降温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可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但禁止服用退热药物。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重度中暑表现,需立即就医。家中可备置冰袋、退热贴等应急降温物品。
预防中暑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夏季应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疲劳。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适当进行游泳、早晚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耐热能力。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用药。发现他人中暑时,应迅速将其移至通风处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持续进行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