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寒证与热证可通过排尿症状、尿液性状及伴随体征区分。寒证多表现为小便清长、畏寒肢冷;热证常见尿频尿急、尿液黄赤。
膀胱寒证通常因阳气不足或外感寒邪导致,患者排尿无力、尿后余沥,可能伴有腰膝酸软、舌淡苔白。典型症状包括夜尿增多、小腹冷痛,受热后缓解。中医治疗常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温补肾阳,配合艾灸关元穴改善循环。日常需避免生冷饮食,注意腰腹保暖。
膀胱热证多由湿热下注或心火下移引起,排尿时有灼热感、尿道刺痛,可能伴随口渴喜饮、舌红苔黄。严重时可出现血尿或脓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治疗选用八正散、导赤散清热利湿,或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三金片抗感染。建议多饮水稀释尿液,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
无论寒热证候,长期症状不缓解均需就医辨证。适度运动有助于气机通畅,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加重体质偏颇。
血常规不能直接确诊白血病,但可通过白细胞异常增高或降低、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指标异常提示白血病可能。需结合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等进一步检查确诊。
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数倍,或出现未成熟粒细胞、原始细胞等异常细胞时,需警惕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常表现为白细胞持续增高伴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且呈进行性下降,可能因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且无其他出血性疾病时,可能与白血病引起的巨核细胞系抑制有关。部分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可见三系减少,即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同时降低。
血常规检测若发现单核细胞比例异常增高,需排查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是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早期信号。外周血涂片发现幼稚细胞比例超过20%时,急性白血病概率显著增加。部分特殊类型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血常规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儿童白血病常见血红蛋白低于80g/L且白细胞分类中出现淋巴母细胞。
发现血常规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到血液内科就诊完善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苯等化学毒物,保持规律作息,出现持续发热、骨痛、皮肤瘀斑等症状时立即就医。白血病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化疗或靶向治疗,定期监测血常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