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寒证与热证可通过排尿症状、尿液性状及伴随体征区分。寒证多表现为小便清长、畏寒肢冷;热证常见尿频尿急、尿液黄赤。
膀胱寒证通常因阳气不足或外感寒邪导致,患者排尿无力、尿后余沥,可能伴有腰膝酸软、舌淡苔白。典型症状包括夜尿增多、小腹冷痛,受热后缓解。中医治疗常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温补肾阳,配合艾灸关元穴改善循环。日常需避免生冷饮食,注意腰腹保暖。
膀胱热证多由湿热下注或心火下移引起,排尿时有灼热感、尿道刺痛,可能伴随口渴喜饮、舌红苔黄。严重时可出现血尿或脓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治疗选用八正散、导赤散清热利湿,或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三金片抗感染。建议多饮水稀释尿液,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
无论寒热证候,长期症状不缓解均需就医辨证。适度运动有助于气机通畅,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加重体质偏颇。
肌酐低可能与营养不良有关,但并非唯一原因。营养不良的判断需结合体重变化、饮食摄入、血液检查等综合评估。
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其水平偏低常见于肌肉量减少或蛋白质摄入不足。长期素食、消化吸收障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肌酐降低。但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期生理性稀释等非营养因素也可导致类似结果。判断营养不良需观察近期体重是否下降超过5%,是否存在乏力、头发干枯、指甲易碎等体征。血液检查中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比肌酐更敏感,可反映短期营养状态。
日常需保证足量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豆制品,定期监测体重和血常规指标。若伴随持续疲劳或体重下降,建议到营养科或消化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