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休克不是同一种疾病,但两者均属于休克类型,且感染性休克可能由细菌毒素引发,与中毒性休克存在部分重叠机制。
感染性休克主要由严重感染导致,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或真菌,其核心机制为病原体及其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典型表现为高热或低体温、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治疗需紧急静脉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并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液等。
中毒性休克特指由细菌外毒素直接引发的休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产生的毒素。其特点是突发高热、弥漫性皮疹、呕吐腹泻,并迅速出现低血压。与感染性休克不同,中毒性休克早期可能无明确感染灶,但需清除感染源并使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毒素抑制剂。两者在晚期均可导致多器官衰竭,但中毒性休克进展更快,对毒素中和治疗反应更显著。
无论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均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及病因治疗。患者出现寒战、皮肤花斑、尿量减少等休克征兆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抢救时机。日常需加强感染预防,如规范消毒伤口、避免滥用抗生素等。
感染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皮肤苍白湿冷、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症状。感染性休克是严重感染导致的循环衰竭,可能由肺炎、腹膜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引起。
1、寒战高热感染性休克早期常出现突发寒战,随后体温迅速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这种高热多由细菌内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常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四肢冰冷与躯干发热并存的现象,需监测体温变化并配合物理降温。
2、皮肤苍白湿冷由于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患者皮肤呈现大理石样花纹或苍白发绀,伴有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超过3秒,提示外周血管收缩。这种表现与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有关,需注意肢体末端保暖。
3、呼吸急促患者呼吸频率常超过30次/分,可能出现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这与组织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相关。严重时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及时进行氧疗支持。
4、意识模糊脑灌注不足导致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等意识障碍。可能与炎症介质损伤血脑屏障、脑细胞代谢紊乱有关。需密切观察瞳孔变化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5、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0.5毫升/千克提示肾灌注不足,是休克进展的重要标志。肾前性因素与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关,需警惕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感染性休克属于急危重症,建议立即就医治疗。日常需加强个人卫生防护,避免创伤感染,控制慢性基础疾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压下降时,应及时测量体温血压并记录症状变化,就医时详细告知医生症状出现时间和演变过程。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环境通风,遵照医嘱完成抗感染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