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需紧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容量复苏液体及电解质调节药物进行抗休克治疗。感染性休克主要由严重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发,需在重症监护下联合用药。
一、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是首选升压药,通过收缩血管提高平均动脉压,适用于脓毒症导致的低血压。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组织灌注,常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血管活性药物需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持续泵入,用药期间需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及尿量变化。
二、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广谱覆盖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是疑似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首选。万古霉素注射液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需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抗菌药物应在诊断后1小时内使用,用药前需完成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
三、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适用于液体复苏无效的难治性休克,可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使用剂量通常为每日200-300毫克分次静脉滴注,疗程不超过7天。需注意监测血糖及消化道出血风险,合并活动性感染灶时需清创引流。
四、容量复苏液体乳酸林格液可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30分钟内输注20-30毫升每公斤体重。人血白蛋白适用于低蛋白血症患者,能维持胶体渗透压。液体复苏需以中心静脉压、尿量为指导,避免过量输液导致肺水肿。
五、电解质调节药物碳酸氢钠注射液用于纠正严重代谢性酸中毒,需根据动脉血气结果调整。氯化钾注射液可治疗低钾血症,静脉补钾浓度不超过0.3%。电解质紊乱会加重器官功能障碍,需每4-6小时监测血电解质水平。
感染性休克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保障给药。治疗期间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液体量控制在2000-2500毫升。恢复期可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白等促进组织修复。所有药物均需在重症医学科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低排高阻型感染性休克可能由严重感染、全身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心肌抑制、血管活性物质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抗感染治疗、器官功能支持、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
1、严重感染病原体侵入血液后释放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激活免疫系统。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化脓性胆管炎等疾病,表现为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需早期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同时进行血培养指导精准用药。
2、全身炎症反应感染触发过度炎症介质释放,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患者出现皮肤花斑、尿量减少等表现。临床采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抑制炎症因子,配合注射用人血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必要时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清除炎性介质。
3、微循环障碍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失调引发组织灌注不足。可见四肢厥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使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改善肾脏血流,硝酸甘油注射液扩张外周血管,同时监测乳酸水平评估组织缺氧程度。
4、心肌抑制内毒素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表现为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升高。应用米力农注射液增强心肌收缩,辅以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严重时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循环。
5、血管活性物质失衡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例失调造成外周血管阻力异常增高。临床特征为脉压差缩小、四肢苍白冰冷。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维持血压,联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改善外周循环,同步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适宜室温避免寒战加重耗氧。营养支持选择易消化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康复期进行渐进式肢体活动,监测心率血压变化。出现意识改变或尿量持续减少应立即就医,感染性休克进展迅速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