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与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感染性休克由病原体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失血性休克则因大量失血导致循环容量不足。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机制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主导,病原体释放毒素触发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起毛细血管渗漏、微循环障碍及组织缺氧。典型表现为发热或低体温、心率增快、呼吸急促、意识改变,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乳酸升高。早期液体复苏需联合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并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控制感染源。
失血性休克的核心问题是循环血容量锐减,常见于创伤、消化道出血或手术并发症。快速失血超过全身血量20%时,机体代偿机制通过收缩外周血管维持心脑灌注,临床可见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及尿量减少。治疗需立即止血并快速补充晶体液如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必要时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恢复携氧能力。中心静脉压监测对指导补液至关重要。
两类休克均需紧急干预,但治疗侧重点不同。感染性休克强调抗感染与炎症调控,失血性休克优先止血与容量复苏。日常需警惕感染灶及时处理,避免创伤后大出血,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筛查潜在出血风险。出现休克征兆须立即就医,转运途中保持患者平卧、保暖并监测生命体征。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器官功能、控制感染源及提供心理支持。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感染源控制、营养支持和并发症预防。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尿量,每1-2小时记录一次。重点关注平均动脉压是否维持在65毫米汞柱以上,中心静脉压控制在8-12厘米水柱。出现心律失常或氧合恶化时需立即通知医生,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评估酸碱平衡。
2、液体复苏管理按照指南进行晶体液快速输注,30分钟内输注500-1000毫升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通过被动抬腿试验评估容量反应性,避免过量输液导致肺水肿。监测颈静脉充盈度、肺部湿啰音等容量超负荷征象,必要时使用利尿剂。
3、血管活性药物在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时,遵医嘱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灌注压。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给药,起始剂量为0.05微克/千克/分钟,根据血压调整输注速度。同时监测四肢末梢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组织灌注指标。
4、感染源控制采集血培养、痰培养等标本后,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于明确感染灶如腹腔脓肿、坏死性筋膜炎等,协助做好术前准备。维持导管护理规范,每72小时更换敷料,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及时拔除。
5、并发症预防每2小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使用气垫床保护骨突部位。进行下肢气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吞咽评估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监测胃残余量预防误吸,床头持续抬高30-45度。出现谵妄时减少环境刺激,必要时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
感染性休克护理需维持室温24-26摄氏度,使用温毯防止低体温。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每日尿量大于0.5毫升/千克/小时。提供肠内营养时从20毫升/小时起始,逐步增加至目标量。康复期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踝泵运动,每天3次每次15分钟。出院前教育患者识别发热、意识改变等复发征兆,强调按时复查炎症指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