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不适,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透析治疗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其不适感因人而异,通常与个体耐受性、透析方式及并发症管理有关。
血液透析时可能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或头痛等反应,这与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快速变化有关。医护人员会通过调整脱水量、透析液成分或血流速度来缓解症状。腹膜透析的腹部胀痛或导管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但患者可居家操作,避免频繁往返医院。部分患者对透析导管置入存在心理恐惧,实际穿刺过程会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疼痛。长期透析可能导致皮肤瘙痒或骨关节疼痛,这与钙磷代谢紊乱相关,需配合药物和饮食控制。
少数患者对透析膜材料过敏,出现寒战、发热等过敏反应,需更换生物相容性更好的透析器。心功能较差者可能在透析中出现胸闷气促,需密切监测心血管状态。精神焦虑会放大痛觉敏感度,心理疏导有助于提升耐受性。儿童或高龄患者因血管条件差,可能增加穿刺难度,但超声引导可提高成功率。
建议患者透析前后监测体重变化,避免过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保持透析通路清洁,定期评估动静脉瘘功能。出现严重不适时及时与医护沟通调整方案,联合营养支持改善生活质量。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缓解透析疲劳感,但需避免运动后低血压。
糖尿病可能发展为尿毒症,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显著增加肾脏损害风险。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持续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大量蛋白尿、水肿及血压升高。若未及时干预,肾小球硬化持续加重,最终可能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即尿毒症。除肾脏损害外,糖尿病还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全身性并发症。
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在于严格控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合并高血压者需将血压维持在目标值,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对于已出现肾功能异常的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并调整降糖方案。
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肾功能及尿常规,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