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外伤及病理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方法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骨髓移植等。遗传因素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增加患病风险;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苯、电离辐射等可能诱发白血病;生理因素如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导致疾病发生。外伤如严重感染或免疫系统受损可能诱发白血病;病理因素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可能进展为白血病。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阿糖胞苷、长春新碱和柔红霉素;靶向治疗如伊马替尼针对特定基因突变;骨髓移植适用于高危或复发患者。治疗期间需注意营养支持,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和新鲜蔬果,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心理疏导对患儿及家属尤为重要,可通过专业心理咨询或家庭支持缓解压力。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建议是治疗的关键,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象主要表现为原始及幼稚细胞异常增生,同时伴有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骨髓象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关键依据,通常需结合外周血象、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等检查综合判断。
1、原始细胞增生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比例显著增高,超过20%即可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这些原始细胞形态异常,胞体大小不一,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根据FAB分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中可见奥尔小体,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细胞核染色质呈块状。
2、病态造血现象骨髓中可见三系病态造血,红系可见巨幼样变、核出芽等异常;粒系可见核分叶过多或过少;巨核系可见小巨核细胞或分叶过多巨核细胞。这些改变提示白血病细胞对正常造血功能的抑制。
3、正常造血受抑骨髓中正常造血细胞明显减少,红系、粒系、巨核系三系细胞均可见成熟障碍。红系前体细胞减少导致贫血,粒系成熟停滞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减少导致血小板降低。
4、白血病裂孔现象骨髓象中可见原始细胞与成熟细胞并存,中间阶段细胞缺失,形成"裂孔"现象。这种现象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尤为明显,提示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障碍。
5、特殊形态学表现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骨髓象具有特征性改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见大量异常早幼粒细胞;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见伪足形成;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可见原始巨核细胞胞体巨大、胞质突起等特征。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象检查后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导致出血。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食物卫生,避免生冷食物。治疗期间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治疗效果,严格遵医嘱进行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