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暴露、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接触、放射线照射等原因引起。急性白血病可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白血病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也与白血病相关。对于这类患者,早期筛查和基因检测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治疗方面,化疗是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阿糖胞苷、柔红霉素、环磷酰胺等。
2、环境暴露:长期接触苯等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增加白血病风险。从事化工、石油等行业的人群需注意防护。治疗上,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可用于特定类型的白血病,帮助抑制癌细胞生长。
3、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如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与白血病发病相关。预防病毒感染是降低风险的关键。治疗时,抗病毒药物结合化疗可提高疗效。
4、化学物质接触:接触烷化剂、苯等化学物质可能诱发白血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这类物质。治疗中,干细胞移植是重要手段,适用于高危或复发患者。
5、放射线照射:长期暴露于高剂量放射线环境中可能增加白血病风险。从事放射相关工作的人员需严格防护。治疗方面,放疗结合化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预防急性白血病需注意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和放射线,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水果、坚果等。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护理上,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象主要表现为原始及幼稚细胞异常增生,同时伴有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骨髓象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关键依据,通常需结合外周血象、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等检查综合判断。
1、原始细胞增生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比例显著增高,超过20%即可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这些原始细胞形态异常,胞体大小不一,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根据FAB分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中可见奥尔小体,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细胞核染色质呈块状。
2、病态造血现象骨髓中可见三系病态造血,红系可见巨幼样变、核出芽等异常;粒系可见核分叶过多或过少;巨核系可见小巨核细胞或分叶过多巨核细胞。这些改变提示白血病细胞对正常造血功能的抑制。
3、正常造血受抑骨髓中正常造血细胞明显减少,红系、粒系、巨核系三系细胞均可见成熟障碍。红系前体细胞减少导致贫血,粒系成熟停滞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减少导致血小板降低。
4、白血病裂孔现象骨髓象中可见原始细胞与成熟细胞并存,中间阶段细胞缺失,形成"裂孔"现象。这种现象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尤为明显,提示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障碍。
5、特殊形态学表现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骨髓象具有特征性改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见大量异常早幼粒细胞;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见伪足形成;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可见原始巨核细胞胞体巨大、胞质突起等特征。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象检查后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导致出血。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食物卫生,避免生冷食物。治疗期间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治疗效果,严格遵医嘱进行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