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保守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制动固定、药物镇痛、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定期复查。
1、制动固定:
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4-6周,保持膝关节伸直中立位。固定期间需避免负重,防止骨折端移位。对于无移位的边缘型骨折,可选用铰链式膝关节支具,允许早期有限度活动。
2、药物镇痛:
急性期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缓解疼痛肿胀,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曲马多。中药制剂如云南白药气雾剂可局部外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避免长期使用镇痛药物。
3、物理治疗:
伤后48小时开始冷敷减轻肿胀,2周后转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超声波治疗可加速骨折愈合,经皮电神经刺激能缓解疼痛。治疗频率通常为每周3-5次,持续4-6周。
4、康复训练:
固定解除后逐步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从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运动。早期可进行直腿抬高、踝泵练习,6周后增加抗阻训练。水中步行训练能减轻关节负荷,建议每周3次。
5、定期复查:
每周拍摄X线片监测骨折对位情况,4周后改为每2周复查。通过CT评估关节面平整度,若出现移位超过3毫米需考虑手术。康复期每月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进度。
保守治疗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补充1000毫克钙质及800单位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可食用牛奶、豆腐、深海鱼等富含钙磷食物。康复阶段建议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跳跃和深蹲动作。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水肿,使用枕头支撑膝关节保持轻度屈曲位。定期测量腿围监测肿胀程度,出现皮肤发紫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
老年人发生大腿骨折时,若身体状况允许且骨折移位明显,通常建议手术治疗;若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骨折稳定,可考虑保守治疗。选择需综合评估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及心肺功能等因素。
手术治疗能实现解剖复位和早期活动,降低长期卧床导致的肺炎、血栓等并发症风险。常用术式包括髓内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等,术后可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但手术存在麻醉风险、感染等潜在问题,需严格评估患者耐受性。
保守治疗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或手术高风险患者,通过牵引、支具固定等方式促进愈合。需长期卧床制动,可能引发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护理时需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康复周期较长,可能遗留肢体短缩或关节僵硬。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均需加强钙质和维生素D补充,预防跌倒。术后或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负重训练,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情况。出现患肢肿胀加剧或发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