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供血不足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冠脉造影、运动负荷试验、血液检查等方式诊断。心脏供血不足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异常、血管痉挛、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是筛查心脏供血不足的基础手段,能捕捉心肌缺血时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提高阵发性缺血的检出率。心电图检查无创便捷,但存在一定假阴性可能,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心脏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图能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运动状态,缺血区域会出现室壁运动异常。负荷超声通过药物或运动诱发缺血,可提高诊断敏感性。该检查无辐射风险,能同时评估心脏功能,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
3、冠脉造影检查:
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检查需经导管注入造影剂,能发现50%以上的血管狭窄。虽然属于有创操作,但能同时进行支架植入等治疗,对明确病变性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4、运动负荷试验:
通过跑步机或踏车运动增加心脏负荷,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变化。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表现为ST段水平型压低≥0.1毫伏。该检查能评估心脏储备功能,但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5、血液生化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坏死,BNP水平反映心功能状态。血脂血糖检测可评估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血液检查虽不能直接诊断缺血,但能明确病因和并发症,指导后续治疗决策。
日常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戒烟限酒,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冬季注意保暖,外出时做好防寒措施。定期监测心率血压变化,出现胸闷胸痛持续不缓解需立即就医。
心脏供血不足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贫血、心律失常、主动脉瓣狭窄等原因引起。心脏供血不足通常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脏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原因,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动脉壁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心肌血液供应。患者可能出现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需控制危险因素,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必要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心肌桥心肌桥属于先天性冠状动脉走行异常,部分冠状动脉被心肌纤维覆盖,心脏收缩时压迫血管导致暂时性缺血。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可能出现劳力性胸痛。心电图可显示ST-T改变,冠状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轻症无须治疗,症状明显者可遵医嘱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地尔硫卓缓释胶囊等药物减轻心肌收缩力。
3、贫血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即使冠状动脉正常也可能导致心肌缺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类型,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合并心前区不适。需完善血常规、铁代谢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包括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重度贫血需输血改善氧供。
4、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因心率过快缩短心脏舒张期,减少冠状动脉灌注时间。缓慢型心律失常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因心输出量不足影响全身供血。需通过动态心电图确诊,治疗包括胺碘酮片、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安装心脏起搏器。
5、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开口面积减小会增加左心室射血阻力,同时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导致心肌供需双重缺血。常见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老年退行性变,典型表现为心绞痛、晕厥和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可确诊,轻度狭窄定期随访,中重度需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心脏供血不足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规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严格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应急。若出现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或伴冷汗、呕吐,须立即就医排除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