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伴随发烧可通过禁食补液、抗生素治疗、胃黏膜保护剂、解热镇痛药、调整饮食等方式改善。急性胃炎多由病原体感染、药物刺激、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针对性治疗。
1、禁食补液急性发作期需暂停进食6-8小时,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呕吐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止吐,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
2、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需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克拉霉素片等抗生素。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疗程通常为10-14天。用药期间须监测肝肾功能。
3、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咀嚼片、硫糖铝混悬凝胶等药物可在胃黏膜形成保护层,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枸橼酸铋钾胶囊兼具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建议餐前半小时服用效果更佳。
4、解热镇痛药体温超过38.5℃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缓释胶囊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以防加重胃黏膜损伤。儿童患者应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
5、调整饮食症状缓解后从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开始,逐步添加馒头、面条等易消化食物。恢复期应避免辛辣、油腻及高纤维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可适量饮用温蜂蜜水保护胃黏膜。
治疗期间需卧床休息,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呕血、黑便等表现应立即就医。恢复后2周内避免饮酒及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建议定期复查胃镜评估黏膜修复情况。日常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材分开处理,餐具定期消毒可预防复发。
急性胃炎患者通常不需要输液治疗,多数情况下可通过口服药物和饮食调整缓解症状。是否需要输液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呕吐频率、电解质紊乱情况、合并基础疾病、年龄因素等。
轻度急性胃炎患者以胃肠黏膜充血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呕吐腹泻症状较轻时,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电解质即可。推荐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减轻胃肠负担。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或服用蒙脱石散缓解腹泻症状。多数患者在1-3天内症状明显改善。
当出现持续呕吐导致无法进食饮水、尿量显著减少、眼窝凹陷等中重度脱水表现时,需考虑静脉补液治疗。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更容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住院进行静脉输液。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合并细菌感染,需在补液同时静脉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
急性胃炎恢复期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食物,症状完全缓解前禁止饮酒。可逐步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推荐蒸蛋羹、山药粥等易消化食物。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变化,若出现呕血、黑便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就医。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非甾体抗炎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