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廓畸形以及肺血管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导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主要诱因。气道持续炎症引发肺血管收缩和重构,肺动脉压力升高,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等症状。
2、支气管哮喘:
反复发作的气道高反应性炎症可导致气道重塑和持续性气流受限。长期低氧血症刺激肺血管收缩,促使肺动脉高压形成。典型表现为发作性喘息、胸闷和夜间呼吸困难。
3、肺结核:
肺部结核病灶引起的广泛纤维化可破坏肺血管床,增加肺循环阻力。病变后期常合并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进一步加重心肺负担。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和咯血等结核中毒症状。
4、胸廓畸形:
严重的脊柱侧弯或胸廓成形术后可限制肺扩张,导致通气功能障碍。长期肺泡低通气引发低氧性肺血管收缩,逐步发展为肺动脉高压。这类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胸廓外形异常和限制性通气障碍。
5、肺血管疾病: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或反复肺栓塞造成的血管闭塞,直接增加右心后负荷。血管内膜增生和原位血栓形成会进行性加重血流阻力,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常见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活动耐量下降和下肢水肿。
建议患者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适当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每周3-5次,每次20分钟。避免接触冷空气和呼吸道感染源,秋冬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监测体重变化和下肢水肿情况,如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咯粉红色泡沫痰需立即就医。长期氧疗患者需维持每日吸氧15小时以上,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癫痫发作、脑水肿、水电解质紊乱和精神障碍。
1、肺部感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因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反射减弱,易发生误吸。长期卧床也可能引发坠积性肺炎。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需进行痰培养指导抗生素使用,同时加强翻身拍背等护理措施。
2、癫痫发作:
脑实质炎症损伤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异常放电引发癫痫。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多见,可能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需监测脑电图变化,及时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
3、脑水肿:
炎症反应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血管源性水肿与细胞毒性水肿并存。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需通过头部CT监测,采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4、水电解质紊乱:
中枢性调节功能障碍引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常见低钠血症。高热、呕吐等因素也可导致脱水或电解质失衡。需严格记录出入量,定期检测血钠、血钾等指标,针对性补充电解质。
5、精神障碍:
颞叶和边缘系统受损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淡漠或行为异常。部分患者恢复期仍存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后遗症,需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和康复训练。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康复期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优先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类、蛋类和新鲜果蔬。适度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复查脑电图和头部影像学检查。心理疏导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尤为重要,可通过记忆训练、社交互动等方式促进神经功能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