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后需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我国新生儿常规免疫规划疫苗主要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这些疫苗能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
1、乙肝疫苗: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需接种首剂乙肝疫苗,主要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途径感染,接种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该疫苗需接种3剂,分别在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完成。
2、卡介苗:
卡介苗用于预防结核病,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能引发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疾病。接种后2-3周局部可能出现小溃疡,属于正常免疫反应。
3、脊髓灰质炎疫苗:
该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肢体瘫痪等严重后果。我国目前采用灭活疫苗注射和减毒活疫苗口服两种接种方式,分别在2、3、4月龄和4岁时接种。
4、百白破疫苗:
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均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基础免疫需在3、4、5月龄各接种1剂,18-24月龄加强1剂。百日咳可引起严重咳嗽发作,白喉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破伤风可引发肌肉强直痉挛。
5、麻疹疫苗:
预防麻疹病毒感染,麻疹可能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疾病。我国现行免疫程序为8月龄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18-24月龄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麻疹具有高度传染性,接种疫苗是预防的关键措施。
新生儿疫苗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有无过敏反应,接种部位保持清洁干燥。母乳喂养可增强婴儿免疫力,接种后适当增加喂奶次数。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出现低热属正常反应。保持接种部位清洁,避免抓挠。按免疫规划程序及时完成后续接种,建立完整免疫保护。居住环境保持通风,避免与患病人员接触。记录每次接种信息,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
淤血一般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辅助等方式消除,主要有冷热敷交替、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按摩理疗、适度运动等方法。淤血多由毛细血管破裂导致,通常伴随局部肿胀疼痛。
1、冷热敷交替淤血形成24小时内应采用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患处,每次不超过15分钟,可收缩血管减少渗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吸收,温度控制在40℃左右为宜。注意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
2、外用药物可遵医嘱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或肝素钠乳膏抗凝血消肿。中药制剂如红花油、跌打万花油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涂抹时需避开破损皮肤,每日2-3次轻柔按摩至吸收。
3、口服药物严重淤血可配合口服云南白药胶囊促进瘀血消散,或血府逐瘀胶囊改善微循环。地奥司明片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用前需排除出血性疾病,服药期间观察有无胃肠道不适等反应。
4、按摩理疗淤血稳定后可采用轻手法按摩,沿静脉回流方向由远端向近端推揉,配合红外线照射效果更佳。注意急性期禁止按摩,糖尿病患者慎用热疗,理疗频次以每日1次为宜。
5、适度运动肢体淤血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活动,如握拳放松、踝泵运动等,通过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二次损伤,运动时穿戴弹力袜或护具有助于保护患处。
消除淤血期间应保持患处抬高,避免压迫碰撞。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深色蔬菜,有助于血管修复。若淤血范围持续扩大、伴随剧烈疼痛或皮肤发黑,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就医。恢复过程中禁止饮酒及服用抗凝药物,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