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可通过控制饮食、药物治疗、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透析治疗等方式治疗。慢性肾炎通常由免疫系统异常、感染、遗传因素、药物损伤、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控制饮食慢性肾炎患者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减轻肾脏负担,建议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等。同时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等。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营养均衡。
2、药物治疗慢性肾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贝那普利片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减少蛋白尿。对于免疫因素引起的肾炎,可能需要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合并感染时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
3、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加速肾功能恶化,慢性肾炎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除药物治疗外,还需通过低盐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等方式辅助降压。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控制血糖糖尿病是慢性肾炎的常见病因,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重肾脏损害。患者需严格监测血糖,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缓释片。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保持血糖稳定。
5、透析治疗当慢性肾炎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时,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替代肾脏功能。透析可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患者需定期进行透析治疗,同时配合严格的饮食管理和药物治疗。
慢性肾炎患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戒烟限酒,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慢性肾炎彻底治愈需满足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持续正常、肾功能稳定等条件。慢性肾炎的治疗效果评估主要有尿蛋白转阴、血压控制达标、肾小球滤过率稳定、无水肿及血尿复发、病理检查无活动性病变等标准。
1、尿蛋白转阴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低于0.3克或尿常规检查显示尿蛋白阴性达半年以上,提示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得到修复。需定期复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避免剧烈运动或感染导致假阴性。若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
2、血压控制达标血压需长期稳定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且无须依赖降压药物。合并糖尿病者应控制在更严格范围。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昼夜节律正常,无晨峰现象。患者需坚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避免血压波动影响肾功能。
3、肾小球滤过率稳定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维持在60毫升/分钟以上且年下降幅度小于3毫升/分钟,血清肌酐值处于正常范围。需每3-6个月检测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评估肾小管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4、无水肿及血尿复发连续1年以上未出现眼睑或下肢水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每高倍视野少于3个。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劳累后无血尿发作。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必要时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5、病理检查无活动性病变重复肾活检显示肾小球硬化比例未进展,免疫荧光无新发沉积物,间质纤维化面积小于20%。IgA肾病需确认系膜区无IgA沉积,狼疮肾炎需确保活动性指数降至3分以下。
慢性肾炎患者达到临床治愈后仍需终身随访,建议每6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肾脏超声。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左右,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控制植物蛋白摄入。适度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避免马拉松等高负荷活动。出现感冒腹泻等感染症状时及时监测尿常规变化,必要时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