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可通过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肾活检、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确诊。慢性肾炎通常由免疫异常、感染、药物损伤、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是筛查慢性肾炎的基础手段,通过检测尿蛋白、尿红细胞、管型等指标判断肾脏损伤。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尿红细胞增多可能与肾小球炎症或血管病变有关。慢性肾炎患者尿比重常降低,尿渗透压异常。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高蛋白饮食,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2、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通过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评估肾脏排泄功能。血肌酐升高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尿素氮水平受饮食和脱水状态影响较大。慢性肾炎患者可能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降低,需动态监测指标变化。肾功能分期有助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
3、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可观察肾脏大小、皮质厚度及结构变化,慢性肾炎晚期可能出现双肾对称性缩小。CT或MRI能更清晰显示肾脏形态异常和尿路梗阻情况。多普勒超声可评估肾血流灌注,核素肾图能定量分析分肾功能。影像学检查对鉴别慢性肾炎与肾血管性病变有重要价值。
4、肾活检肾活检是确诊慢性肾炎病理类型的金标准,通过光学显微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明确肾小球病变性质。常见病理类型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肾活检可评估活动性病变和慢性化程度,指导治疗方案选择。穿刺后需卧床休息,监测血压和尿色变化。
5、临床症状评估慢性肾炎患者可能出现水肿、高血压、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夜尿增多反映肾浓缩功能受损,贫血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部分患者以并发症如骨病、心血管疾病为首发表现。需结合病史、家族史和用药史综合判断,长期蛋白尿或血尿是重要预警信号。
慢性肾炎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控制在3-5克以内,避免高嘌呤食物加重肾脏负担。优质蛋白摄入量建议每公斤体重0.6-0.8克,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生物价高的蛋白来源。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严格监测血压和血糖,控制目标值为130/80毫米汞柱以下。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慢性肾炎可通过控制饮食、药物治疗、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透析治疗等方式治疗。慢性肾炎通常由免疫系统异常、感染、遗传因素、药物损伤、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控制饮食慢性肾炎患者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减轻肾脏负担,建议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等。同时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等。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营养均衡。
2、药物治疗慢性肾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贝那普利片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减少蛋白尿。对于免疫因素引起的肾炎,可能需要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合并感染时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
3、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加速肾功能恶化,慢性肾炎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除药物治疗外,还需通过低盐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等方式辅助降压。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控制血糖糖尿病是慢性肾炎的常见病因,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重肾脏损害。患者需严格监测血糖,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缓释片。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保持血糖稳定。
5、透析治疗当慢性肾炎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时,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替代肾脏功能。透析可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患者需定期进行透析治疗,同时配合严格的饮食管理和药物治疗。
慢性肾炎患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戒烟限酒,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