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后头疼主要与体温调节失衡、脑部供血异常及电解质紊乱有关。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个阶段,头疼常见于热衰竭阶段,可能由脱水、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1. 脱水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导致体液丢失,血容量减少可能引发脑组织暂时性缺血缺氧。伴随口渴、尿量减少等症状,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液体如口服补液盐,避免直接饮用过量冰水。
2. 脑血管扩张体温升高促使脑血管代偿性扩张以增加散热,血管扩张可能刺激脑膜神经末梢。可能伴有面部潮红、搏动性头痛,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及腋窝。
3. 颅内压增高严重脱水可能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脑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颅内压升高。若出现喷射性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紧急就医,临床可能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
4. 炎症反应高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可能触发炎性介质释放,刺激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可表现为持续性胀痛,医生可能开具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5. 电解质紊乱钠钾等电解质流失影响神经细胞电活动,可能诱发头痛伴肌肉痉挛。可通过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必要时静脉输注氯化钠注射液纠正失衡。
中暑后出现头痛应即刻停止活动,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用温水擦拭身体促进散热,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使用酒精擦拭,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可能加重脱水的药物。若30分钟内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表现,需立即送医进行血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恢复期保持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防晒霜。
夏季预防中暑可通过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穿着透气衣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合理饮食及及时降温等方式实现。中暑主要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等并发症。
1、水分摄入每日饮水应达到2000-3000毫升,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少量多次饮用。高温作业或运动时,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水分。注意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增加饮水量。老年人及儿童对缺水敏感,家长应定时提醒饮水。
2、衣物选择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太阳镜可减少头部受热,户外活动时可使用湿毛巾敷颈部。避免穿着化纤类紧身衣物,这类材质会阻碍汗液蒸发。婴幼儿衣物需选择A类纯棉材质,家长需注意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3、避开高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选择阴凉处行走,使用遮阳伞等防护。密闭车厢内温度可在30分钟内升至50度,切勿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应实行轮班制,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
4、饮食调节多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适量吃些苦瓜、绿豆等清热食材。避免高油高盐饮食,减少代谢产热。可饮用淡盐水、菊花茶等防暑饮品,但糖尿病患者须控制含糖饮料。高温环境下蛋白质需求增加,可适当补充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
5、快速降温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可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但禁止服用退热药物。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重度中暑表现,需立即就医。家中可备置冰袋、退热贴等应急降温物品。
预防中暑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夏季应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疲劳。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适当进行游泳、早晚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耐热能力。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用药。发现他人中暑时,应迅速将其移至通风处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持续进行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