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是一种以部分肾小球节段性硬化为特征的慢性肾脏疾病,属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一种类型。该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严重时可进展为肾功能衰竭。
1、病因机制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足细胞损伤、遗传因素、循环因子异常等因素有关。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会导致蛋白质异常滤过。部分患者存在NPHS2、ACTN4等基因突变,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循环中某些通透性因子可能通过改变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而致病。
2、病理特征该病特征性病理表现为部分肾小球呈节段性硬化改变,未受累的肾小球可保持正常结构。光镜下可见硬化区域系膜基质增生、毛细血管袢塌陷。免疫荧光显示IgM和C3在硬化节段呈团块状沉积。电镜观察可见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基底膜皱缩等超微结构改变。
3、临床表现患者多以肾病综合征起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约半数患者伴有镜下血尿,三分之一病例出现高血压。部分患者可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
4、诊断方法确诊需依靠肾活检病理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尿液检查可见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超过3.5克。血液检查显示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肾功能评估需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计算肾小球滤过率。需排除继发性因素如肥胖、反流性肾病等引起的类似病变。
5、治疗原则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和他克莫司胶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可减少蛋白尿。对于激素抵抗型患者,可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所有患者均需限制钠盐摄入,控制血压和血脂。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患者需定期监测尿蛋白、肾功能和血压变化。日常应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机体代谢状态,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出现水肿时应记录每日出入量,睡眠时抬高下肢促进液体回流。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肾功能和尿液检查,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主要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慢性肾脏疾病,病程较长,症状可能逐渐加重。
1、蛋白尿蛋白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且不易消散。蛋白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有关,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漏出。长期蛋白尿可能引起低蛋白血症,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治疗上需控制蛋白质摄入量,遵医嘱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贝那普利片等药物。
2、血尿血尿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患者尿液呈现洗肉水样或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红细胞。血尿提示肾小球基底膜完整性遭到破坏。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尿常规,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黄葵胶囊、血尿毒清颗粒等中成药辅助治疗。
3、水肿水肿多从眼睑和颜面部开始,逐渐发展至下肢甚至全身。水肿与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以及水钠潴留有关。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增加、尿量减少。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抬高水肿肢体,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
4、高血压约半数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和水钠潴留有关。长期高血压可能加速肾功能恶化。患者可能有头痛、头晕等表现。需定期监测血压,低盐饮食,避免情绪激动,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物。
5、肾功能减退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贫血、乏力等肾功能减退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需严格控制蛋白质和磷的摄入,避免肾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准备。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需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蛋白质以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为主。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保持规律作息。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出现水肿加重、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