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通过血常规检查确诊,典型症状包括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可能由缺铁、维生素B12缺乏、慢性失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遗传性溶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输血治疗、骨髓移植、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缺铁缺铁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可能与长期挑食、胃肠吸收障碍、月经量过多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指甲脆裂、异食癖、心悸等症状。缺铁性贫血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补充铁元素,同时可增加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
2、维生素B12缺乏长期素食或胃肠手术后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缺乏,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常伴随舌炎、手足麻木、步态不稳等神经症状。治疗需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口服甲钴胺片、腺苷钴胺片等药物,日常可适量食用鸡蛋、乳制品、牡蛎等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
3、慢性失血消化道溃疡、痔疮反复出血或女性月经过多会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可能伴随黑便、经期延长、疲劳加重等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胃溃疡,或氨甲环酸片控制月经量,同时配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补铁药物。
4、骨髓造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疾病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与环境毒素、辐射、病毒感染有关,表现为皮肤瘀斑、反复感染、出血倾向。需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免疫抑制剂,严重者需进行异基因造血gan细胞移植。
5、遗传性溶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溶血性疾病因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贫血,常有黄疸、脾肿大、深色尿等表现。轻症无需治疗,中重度需输注浓缩红细胞,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术,基因治疗是未来发展方向。
日常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红肉、动物血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摄入,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长期乏力或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心悸气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铁代谢、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贫血类型。孕妇、青少年等高风险人群可定期检测血红蛋白水平,贫血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自行服用补血保健品。
严重贫血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引起的,需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溶血相关检查等医学检测手段进行鉴别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低下,溶血性贫血则以红细胞破坏加速和骨髓代偿性增生为特征。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初步筛查贫血类型的重要指标。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溶血性贫血则以血红蛋白降低为主,可能伴随网织红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反映骨髓代偿性造血增强。血涂片检查中,溶血性贫血可能出现球形红细胞、破碎红细胞等异常形态。
2、骨髓穿刺活检骨髓穿刺可直接评估造血功能状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显示造血细胞显著减少,脂肪组织增多,巨核细胞数量减少或消失。溶血性贫血的骨髓象则呈现红系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倒置,反映红细胞代偿性增生。骨髓活检还能排除骨髓纤维化、肿瘤浸润等其他导致贫血的疾病。
3、溶血相关检测溶血性贫血的确诊需要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可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血红蛋白电泳有助于诊断地中海贫血等血红蛋白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能发现酶缺乏性溶血。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游离血红蛋白升高、间接胆红素增高等生化指标也支持溶血存在。
4、铁代谢指标铁代谢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溶血性贫血常伴随血清铁和铁蛋白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增加,反映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出现铁利用障碍,但典型表现为血清铁正常或降低,铁蛋白水平取决于输血次数和铁负荷状态。
5、其他辅助检查根据临床表现选择补充检查。流式细胞术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克隆,基因检测能确诊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遗传性溶血病。腹部超声可发现脾肿大等溶血相关体征。对于疑似再生障碍性贫血,还需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免疫学检查。
出现严重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诊断。确诊前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尤其对于可能需要输血或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变化,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后续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