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倒后应立即采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查生命体征、刺激复苏、及时就医等抢救措施。昏倒可能由低血糖、脑供血不足、心律失常、癫痫发作、严重贫血等原因引起。
1、平卧位发现有人昏倒后应迅速让其平躺,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阻塞气道。同时松解领口、腰带等束缚物,下肢可抬高20-30厘米以增加回心血量。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怀疑颈椎损伤时须保持头颈躯干轴线稳定。
2、畅通气道用压额抬颏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内呕吐物或假牙等异物。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状态,若呼吸停止需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对于癫痫发作患者,应在抽搐停止后再清理呼吸道,发作期间不可强行撬开牙关。
3、检查体征触摸颈动脉搏动判断心跳,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测量血压可初步判断是否为休克状态,检测血糖能排除低血糖昏迷。记录昏倒持续时间、有无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情况,这些信息对后续诊断有重要价值。
4、刺激复苏对轻度晕厥者可掐按人中、合谷等穴位促醒,低血糖患者可口服糖水。但意识障碍者禁止喂食,避免误吸。若出现心跳呼吸骤停,需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电击除颤。
5、及时送医所有不明原因昏厥患者均需送医进一步检查,途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心源性昏厥需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神经源性昏厥需进行脑CT或MRI检查。糖尿病患者应排查酮症酸中毒,老年人需警惕脑卒中可能。
日常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过度饥饿等诱因,有昏厥史者外出需有人陪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规律服药,低血糖人群需随身携带糖果。建议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可备血压计、血糖仪等监测设备。出现头晕、黑朦等前驱症状时应立即坐下或蹲下,防止跌倒造成二次伤害。
溺水者心跳呼吸停止后仍需抢救,主要与溺水后机体缺氧导致的可逆性损伤、低温环境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时心肺复苏恢复供氧的救治窗口期等因素有关。
溺水后心跳呼吸停止并非真正的生物学死亡,而是临床死亡阶段。溺水过程中冷水可能降低机体代谢率,延缓脑细胞死亡时间,为抢救争取更长时间窗口。溺水初期缺氧主要影响心脏和呼吸中枢功能,但脑组织在低温环境下对缺氧耐受性增强,及时心肺复苏可逆转部分损伤。淡水与海水溺水机制不同,但核心抢救原则均为尽快恢复氧供,清除呼吸道异物,维持循环功能。
部分特殊情况下抢救成功率更高。儿童溺水后因基础代谢率低、潜水反射更明显,可能延长存活时间。冰水溺水时低温保护效应更显著,曾有病例在溺水30分钟后仍被成功救治。这些情况不代表无需争分夺秒抢救,反而更需把握黄金4-6分钟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发现溺水者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呼叫专业医疗救援同时开始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护颈椎,避免盲目控水延误救治。即使溺水时间较长也不应轻易放弃抢救,医院内可通过体外膜肺氧合等高级生命支持手段进一步治疗。日常应加强水域安全防护,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提高溺水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