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低烧一般是37.3-38摄氏度。低烧可能是由感染、免疫反应或环境因素等引起的体温轻度升高现象。
低烧通常表现为体温持续在37.3-38摄氏度之间,可能伴随轻微乏力或头痛。感染性原因中,普通感冒或轻度细菌感染较为常见,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刺激,导致产热增加。非感染性原因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脱水或剧烈运动后体温调节失衡。部分人群在排卵期、妊娠早期或情绪紧张时也可能出现生理性低烧。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环境停留过久,或衣物过厚影响散热,均可引发短暂性低烧。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时,需保持腋窝干燥并夹紧5分钟,避免测量误差。水银体温计测量需注意安全,读数时视线与汞柱顶端平齐。若低烧持续3天以上或伴随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需警惕风湿免疫性疾病可能。
出现低烧时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饮食以易消化的粥类、蒸蛋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室温建议维持在24-26摄氏度,可配合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尤其禁止同时使用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复方制剂。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意识改变、呼吸困难时须立即就医。慢性病患者及婴幼儿出现低烧,建议尽早就诊明确病因。
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例如60公斤的成年人约有4200-4800毫升血液。
血液总量与个体体重呈正相关关系,体重越大的人通常血液总量越多。新生儿血液总量相对较高,约占体重的8%-10%。随着年龄增长,这一比例会逐渐接近成人水平。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约占55%,包含水分、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血细胞约占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具有完善的血液调节机制,当急性失血不超过总血量的10%时,可通过代偿机制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献血时每次采集200-400毫升血液,约占成人总血量的5%-10%,不会影响健康。骨髓造血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献血后血浆成分可在1-2天内恢复,血细胞数量在2-3周内可完全恢复。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等,有助于维持正常造血功能。避免长期接触苯等化学毒物,减少对造血系统的损害。若出现持续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或皮肤黏膜易出现瘀斑等异常出血表现,建议及时就医检查血常规。进行剧烈运动或高温作业时需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血液浓缩导致循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