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体温正常范围一般为36.0-37.0摄氏度。
测量腋下体温时,需将体温计尖端完全夹在腋窝中央,保持手臂紧贴身体5-10分钟。腋温受环境温度、测量时间、个体活动状态等因素影响,可能略低于口腔或直肠温度。婴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正常腋温可略高于成人。女性排卵期后基础体温会上升0.3-0.5摄氏度。剧烈运动、进食热饮、情绪激动后立即测量可能导致暂时性体温升高,建议静息30分钟后复测。使用水银体温计时需检查刻度是否完整,电子体温计需定期校准。冬季测量时应注意擦干腋下汗液,避免衣物过厚干扰结果。
日常应选择固定时间测量体温,观察基础体温变化。发现持续低热或高热时,需结合头痛、乏力等其他症状综合判断。体温异常伴有寒战、皮疹、意识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可能出现体温不升的隐匿性感染。建议家庭备用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各一支,避免测量误差。测量后需用酒精棉片清洁体温计,防止交叉感染。
腋下37℃不算低烧,属于正常体温范围。人体正常腋温为36-37℃,低烧通常指腋温37.3-38℃。
健康人群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腋温时,37℃是常见的生理性波动值。昼夜节律、运动后、餐后或女性排卵期均可能出现短暂体温升高,但不超过37.2℃。测量时需保持腋窝干燥,体温计紧贴皮肤5分钟,避免衣物摩擦或环境温度干扰。儿童因代谢旺盛,基础体温可能较成人略高0.1-0.3℃,但同样以37.3℃为发热界限。若伴随头痛乏力等症状,可间隔1小时复测确认。
当腋温持续处于37-37.2℃且伴有不适时,需排查潜在诱因。慢性感染如结核病可能出现长期低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加速产热,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体温调节异常。部分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可能引起药物热,更年期女性激素变化会导致潮热出汗。此类情况应记录体温变化曲线,结合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明确诊断。
保持每日同一时段测量体温,选择水银体温计或医用电子体温计。发热期间多饮水,避免剧烈运动,穿着透气棉质内衣。若体温超过37.3℃持续3天,或出现寒战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排查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