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冷病通常是指疟疾,民间也俗称打摆子或寒热病,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
1、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发冷、高热、出汗退热三个阶段循环发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是最常见的致病类型,患者可能出现脾肿大、贫血等并发症。确诊需通过血涂片镜检疟原虫,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蒿甲醚胶囊、磷酸氯喹片等抗疟药物。
2、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常见于接触牛羊等牲畜的人群。除反复发冷发热外,还伴有关节痛、多汗、乏力等症状,发热多呈波状热型。诊断需依靠血清学检测,治疗需长期联合使用多西环素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生素。
3、败血症败血症是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表现为突发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常见致病菌,需通过血培养确诊。治疗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同时进行液体复苏等支持治疗。
4、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骤伴有明显畏寒寒战,体温可达39-40℃,伴随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可通过咽拭子病毒检测确诊,治疗早期可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等抗病毒药物。
5、伤寒伤寒沙门菌感染导致的消化道传染病,特征为持续高热伴相对缓脉、玫瑰疹,初期有明显畏寒症状。确诊需进行血培养或肥达试验,治疗首选盐酸环丙沙星片、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等抗菌药物,重症可能出现肠出血等并发症。
出现反复发冷症状时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擅自服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病原学等检查,明确诊断后遵医嘱规范治疗。日常需注意防蚊灭蚊、饮食卫生,接触牲畜时做好防护措施,流行季节可考虑接种相应疫苗预防感染性疾病。
浑身发冷可能由环境温度过低、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感染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保暖、药物治疗、原发病管理等方式缓解。
1、环境温度过低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会导致体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表现为皮肤苍白、寒战。建议及时增添衣物,饮用温热水,使用暖水袋或暖气设备提升环境温度。若伴随皮肤青紫或意识模糊需警惕冻伤。
2、贫血血红蛋白不足导致机体供氧减少,常见面色苍白、乏力。可能与缺铁、维生素B12缺乏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右旋糖酐铁分散片、琥珀酸亚铁片等补铁剂,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日常可适量进食动物肝脏、红肉等富含铁的食物。
3、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出现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需检测甲状腺功能,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进行替代治疗。日常避免摄入大量十字花科蔬菜以免干扰碘吸收。
4、感染性疾病细菌或病毒感染时,致热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发寒战,常见于流感、肺炎等疾病。可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感染药物。若持续高热需及时就医排查脓毒血症等重症感染。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压力或焦虑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阵发性发冷伴心悸。可通过放松训练、谷维素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有助于症状改善。
日常需注意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冷风直吹环境。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适度运动增强血液循环。若发冷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严重感染、内分泌疾病等潜在病因。糖尿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冷时需警惕低血糖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