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是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简称,属于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项目,主要用于观察人体软组织、神经系统及关节等部位的病变。
1、检查原理MRI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体内氢原子发生共振,通过接收释放的能量信号形成图像。该技术对含水量高的组织分辨力突出,能清晰显示脑组织、脊髓、肌肉韧带等结构,且无须使用电离辐射。
2、适用部位MRI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检查如脑梗死、脑肿瘤诊断,对脊柱椎间盘突出、关节软骨损伤等骨肌系统病变也具有优势。此外还可用于乳腺、前列腺等实质脏器的早期病变筛查。
3、检查流程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平躺进入扫描舱保持静止。常规序列扫描需15-30分钟,增强扫描需注射钆对比剂。过程中设备会产生规律性噪音,部分机型可提供耳塞降低不适感。
4、禁忌人群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金属人工瓣膜或血管夹者禁止检查。妊娠早期慎用,幽闭恐惧症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钛合金材质植入物通常不影响检查,但需提供具体产品信息供评估。
5、技术优势相比CT检查,MRI对软组织对比度更高,可多平面成像且无骨骼伪影干扰。弥散加权成像、波谱分析等特殊序列还能提供功能代谢信息,但对钙化灶和肺部病变的显示效果较弱。
检查前4小时建议空腹,穿着无金属配件衣物。检查后无须特殊护理,增强扫描者需适量饮水促进对比剂排泄。若报告提示异常结果,应携带影像资料至神经内科、骨科等相应科室进一步诊疗。日常避免将磁性物品带入扫描室,确保检查安全性与准确性。
空腹抽血通常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常规等项目。空腹抽血有助于提高部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避免食物对检测指标的干扰。
血糖检测需要空腹8-12小时,食物摄入会影响血糖水平,导致结果不准确。肝功能检查中的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可能受饮食影响,空腹状态能更真实反映肝脏功能。肾功能检查中的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在进食后可能出现波动,空腹抽血能减少干扰。血脂检查中的甘油三酯受饮食影响较大,空腹12小时以上能获得更可靠数据。血常规虽然受饮食影响较小,但统一空腹状态有利于结果对比分析。
空腹抽血前一天应保持正常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食物,抽血前8-12小时禁食,可少量饮水。抽血前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睡眠。抽血当天早晨不要吸烟、喝咖啡等刺激性饮品,穿着宽松衣物方便采血。如有长期服药情况,应提前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时间。抽血后按压针眼3-5分钟,避免局部淤血,可适当进食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