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是指体温轻度升高,通常指腋下温度在37.3-38摄氏度之间。低烧可能是由感染、炎症、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低烧的体温范围在不同测量部位略有差异。腋下温度37.3-38摄氏度属于低烧,口腔温度37.5-38.1摄氏度,耳温或肛温37.8-38.5摄氏度也可视为低烧范围。体温调节中枢受病原体、致热原等刺激后,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出现低烧现象。常见诱因包括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尿路感染、结核病潜伏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部分人群在剧烈运动、高温环境或排卵期也可能出现短暂生理性低烧。持续3天以上的低烧或伴随头痛、乏力、盗汗等症状时,建议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病因。
日常护理应注意保持每日2000毫升水分摄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食物。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用32-34摄氏度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避免穿着过多衣物或使用厚重被褥,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摄氏度为宜。若低烧伴随明显不适或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排查肺炎、布鲁氏菌病等潜在疾病。儿童、孕妇及老年人出现低烧时更应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变化。
腋下测体温正常范围一般为36.0-37.0摄氏度。
腋下体温测量是常见的体温监测方式,其正常值略低于口腔和直肠温度。测量时需将体温计水银端完全夹紧于腋窝中央,保持5-10分钟。体温受昼夜节律影响,清晨较低而午后稍高,剧烈运动、进食或情绪激动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升高。儿童因代谢旺盛,基础体温常比成人高0.3-0.5摄氏度。测量误差多因腋窝未擦干、夹持不紧或时间不足导致,电子体温计需定期校准。体温超过37.3摄氏度可能提示低热,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
建议选择固定时间测量体温,避免在沐浴、运动后立即检测。发现异常体温应多次复测,若持续异常或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感染、炎症等病因。日常保持腋下清洁干燥,测量前避免使用冰袋或暖宝宝等局部温度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