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盆腔血肿需立即制动并就医,处理方式主要有急诊止血、骨盆固定、血肿引流、药物干预及手术修复。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导致,可能伴随失血性休克或脏器损伤,需由创伤外科团队综合评估。
1、急诊止血急性期需优先控制出血,采用骨盆带或床单捆绑临时固定骨盆环,减少骨折端移动导致的二次出血。对于动脉性出血,介入科可行血管造影栓塞术,常用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圈封闭出血血管。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维持循环稳定。
2、骨盆固定稳定性骨折可采用外固定支架,如AO骨盆外固定架或INFIX内固定系统,通过髂骨翼置钉实现力学稳定。不稳定性骨折需手术复位,使用重建钢板、骶髂螺钉等内固定器材,恢复骨盆后环完整性。固定后需定期影像学评估复位效果,避免畸形愈合。
3、血肿引流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适用于局限型血肿,可降低腹腔内压并预防感染。对于合并腹膜后血肿者,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若持续出血或出现感染征象,需手术清除血肿并探查出血点。引流液应送细菌培养,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脓毒症。
4、药物干预疼痛管理可使用注射用帕瑞昔布钠或盐酸曲马多注射液,严重疼痛可联合阿片类药物如盐酸吗啡注射液。预防血栓形成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同时监测凝血功能。存在活动性出血时禁用抗凝药物,可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注射液辅助止血。
5、手术修复合并膀胱破裂需行膀胱修补术,直肠损伤则需结肠造瘘。对于Tile C型骨折,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前路用钢板固定耻骨联合,后路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骨骨折。术后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早期康复训练避免关节僵硬。
骨盆骨折后需绝对卧床2-3周,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下肢穿弹力袜预防血栓。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负重训练,初期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饮食应高蛋白高纤维,适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痂形成,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情况,6-8周内禁止剧烈运动。
骨盆骨折后可通过卧床静养、遵医嘱康复训练、使用助行器辅助活动、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促进恢复。骨盆骨折通常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骨质疏松、暴力撞击、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
1、卧床静养骨盆骨折初期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负重活动加重损伤。选择硬板床保持骨盆稳定,采用仰卧位时双膝下方垫软枕缓解疼痛。卧床期间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每日重复进行10-15次。若出现压疮需使用气垫床,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
2、康复训练骨折稳定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非负重训练。骨盆稳定性训练包括臀桥运动、腹式呼吸练习,每日2组每组10次。髋关节活动度训练采用仰卧位屈髋屈膝滑动,动作需缓慢轻柔。水中步行训练利用浮力减轻负重,水温保持32-34摄氏度为宜。
3、助行器辅助部分负重期需使用步行器或拐杖分散骨盆压力。选择高度可调的助行器,扶手高度与腕横纹平齐。步态训练遵循三点步原则,先移动助行器再迈健侧腿最后移动患肢。过渡到单拐时应将拐杖置于健侧,避免骨盆倾斜。
4、物理治疗超声波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频率1MHz强度0.8W/cm²每次10分钟。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每日1次连续4周,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热敷适用于慢性期肌肉痉挛,温度40-45摄氏度每次15分钟。冷敷用于急性期肿胀,间隔2小时冰敷20分钟。
5、手术治疗不稳定骨折需行骨盆外固定架或内固定手术。外固定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术后6-8周拆除。经皮骶髂螺钉固定创伤小,术后3天可坐起。合并髋臼骨折时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复位,术后需避免屈髋超过90度。所有术后康复需结合影像学评估逐步进行。
骨盆骨折恢复期应保证每日摄入1200mg钙质和800IU维生素D,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和小鱼干。疼痛缓解后可进行游泳、骑固定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跳跃和旋转动作。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受限需及时复诊。康复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运动强度,不可自行增加负重。